贵州省石阡县石阡佛顶山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贵州省石阡县石阡佛顶山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2426
标签:
概述:

佛顶山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大高山,位于石阡县西南缘。与梵净山相同,历史上曾是黔东佛教圣地,且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也是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2014年12月19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30位专家投票表决,贵州省佛顶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9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佛顶山最终入选,,和湖南韭菜岭、广东船底顶、四川九顶山、甘肃扎尕那山、江西武功山、河北小五台山、陕西鳌山、北京海坨山、云南雪岭、侪身十大“非著名”山峰,得以向全国的驴友展现风采。

类型
森林生态
级别
省级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黔27
保护区名称:
石阡佛顶山
行政区域:
石阡县
面积(hm2):
12 635
主要保护对象:
鹅掌楸等珍稀动植物
始建时间:
1992/10/1
地质地貌:
佛顶山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位于贵州东部十分醒目的华夏系断裂构造带上。区内出露地层为晚元古宇下江群浅变质岩,自下而上分为番召组及清水江组。番召组为浅灰至深灰色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夹板岩、浅灰至深灰色板岩、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变质凝灰岩等,地层总厚2560m。清水江组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绿及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质粉砂岩及板岩等,厚度大于2000m。 区内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和密集的节理。本区主体由佛顶山背斜控制,轴向北东,轴长十余公里。西翼岩层产状平缓9°~30°,东翼较陡7°~50°。其北西、南东侧有两条北东向区域性光滑断层通过。佛顶山西北为红石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在区内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区内约15km,断距200~1500m,形成于雪峰期。佛顶山东南为石阡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70°左右,断裂破碎带宽20~150m,区内长约15km,形成于燕山期。佛顶山即是这两条大断层的上盘部分,为正断层组合构造地貌类型——地垒。除上述两条断层之外,以节理最为发育。有2~3组节理,一般宽度0.1~5cm,密度为1~10条/m,倾角45°~90°。大型节理与溪沟的走向发育状况一致。节理组把岩石割得非常破碎,状式“豆腐块”。 佛顶山区出露的晚元古宇浅变质岩,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轻度变质,首先其岩石坚硬而易 脆裂的力学特性,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极易形成大量的破裂结构面,其次,晚近以来又受新构造应力的强烈叠加,使岩石中断裂隙发育且开启程度好,再次,浅变质岩石中含大量的变质矿物,暴露于地表极易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因此,浅变质岩构造—风化裂隙十分发育,加之发育深厚的残坡积物形成了佛顶山独特的水文地质环境。 佛顶山含水岩石划分为松散岩土孔隙水及构造—风化网状裂隙水两种含水类型。松散岩土孔隙水岩石广泛分布于山顶、山脊、山地剥夷面、山地斜坡及山麓地带,一般均大于2m。构造—风化网状裂隙水岩石含水带的发育深度一般为30~40m,在此以下的新鲜基岩则含水十分微弱,为浅层地下水的隔水底板。 地下水在岩石裂隙中的贮存、富集及空间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关系密切。佛顶山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在海拔较高地带,大气凝结水也有重要补给作用,尤其是在林区更为明显。山地斜坡上部及其上发育的深厚残坡积堆积物和森林植被使降水有效补给地下水,形成地下径流,其径流条件是以地表水文网为中心的、规模不等的若干地下径流地下水排泄方式,即以密集的溪涧流水排泄方式,缓慢地排泄着地下水, 形成密集的地表水网,使溪水常年不断。 佛顶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了该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及HCO3·SO4—Ca型水,水的矿化度和硬度极低,总硬度(以CaCO3计)24.14~58.34mg/L,属极软水。pH为7.2~7.8,属中偏碱性水。根据区域水化学资料对比,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及朱家山浅变质岩的水化学性质十分相近,是生活饮用及保健饮料制品良好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商业开发价值。
水文:
气候:
佛顶山区太阳辐射值低。年总辐射为79.6kcal/cm,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处于全国日照低值区。总太阳辐射季节变化以夏季最多,冬季最低,春季高于秋季。 佛顶山区年平均气温在海拔600m、1100m、1500m处分别为16.4℃、14.1℃、12.3℃。气温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略高于春季。以7月为最热月,山麓、海拔600m、1100m、1500m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2℃、26.7℃、24.4℃、22.6℃;以1月为最低温月,山麓海拔600m、1100m、1500m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6.0℃、5.1℃、2.8℃。因大气相对湿度大,云雾等水汽凝结物多,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自由大气的垂直递减率,为0.46℃/100m。南坡气温高于东坡。 佛顶山区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雨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于80%;年均降水量1100~1350mm,为全县多雨区。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降水年变化呈单峰型。降水量以6月最多,冬季最少;东坡雨量最多,南坡最少。
土壤:
佛顶山区森林土壤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暗色矮林土,并夹杂有酸性石质土和新积土。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1400m以下地区;海拔1400~1750m范围为山地黄棕壤所覆盖。在河谷、沟口分布有河流搬运堆积而形成的新积土。 佛顶山土壤物理性状,土层厚度30~80cm,在山体剥夷面上和河口堆积处土壤较厚,而在沟谷坡面上则较薄,石砾含量20%左右,土壤颗粒因母岩差异而粗细不均。土质疏松,质地良好,多为壤土。岩石节理发育,裂隙水储量丰富,土体较湿润,蓄水能力较强。土壤化学性质和养分状况看,土壤为较强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全氮量、全钾量均高,宜林程度高。
植被:
佛顶山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成分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的树种。 由于佛顶山山体高大,存在植被的垂直分异。在800~1450m之间主要是以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而在1460~1750m间则为壳斗科、山茶科、槭树Acerspp.、鹅耳枥Carpinusspp.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乔木层高度一般7~8m,胸径6~18cm,而灌木层多以竹子层片为主,草本稀少。随着海拔上升,地形变化,气候、土壤发生改变,1600m以上山顶和山脊处,形成以杜鹃为主的山顶矮林,树干矮化,苔藓植物发育。这3个林带是黔东地区除梵净山之外的又一保存较好的、原生性较强的天然林,森林面积4300.38hm,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4.04%。 800m以下地区现存植被分布格局受人为强烈干扰而形成,常绿阔叶林仅残存于沟谷中,大面积坡地已演化为人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除此以外,还有灌木林221.85hm,占保护区面积的1.76%。较平缓地带沦为农地。 佛顶山有9个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即银木荷(Schma argentea)—小河烤(Castanopsis carlesii)林、贵州石栎(Lithocarpus elizabethae)—杜鹃(Rhododendronspp.)林,甜储栲(Castanopsis eyrei)—杜鹃(Rhododendron spp.)林,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林,榉树(Zelko va schneideriana)林,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林,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tuis)林,杜鹃(Rhododendron spp.)矮林等。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