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5772
标签:
湖南省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八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桂东县西部,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南岭山脉北端,东面和东南与桂东县四都乡和青山乡交界,北与炎陵县相连,西与资兴市毗邻。
2008年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97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137公顷,缓冲区面积2141公顷,实验区面积5696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
森林及银杉、水鹿、黄腹角雉等珍稀动植物
地质地貌:
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从震旦系至志留系长达四系的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片海洋,为一个湘中、湘东南“华夏古陆”的边缘古海槽沉积区,而我省西北部的雪峰山一带为江南古陆,区内接受了从古陆上携带下来的泥沙和有机物等,堆积了区厚的浅海碎屑岩建造。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海水退却,隆起为陆。经南北向强烈的水平挤压力,引起东西向和北西向的褶皱、断裂,出现了蛮人坳—带东西向岭脊和北西向断裂的形迹;并使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发生区域变质作用,成为变质程度不深,结晶程度不高的浅变质岩系。后来,地壳相对下降为水,沉积了泥纪中统跳马涧组砂砾岩。中三迭纪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挤压褶皱,产生长约45公里的水口——八面山一带的S状旋卷构造。中侏罗统末发生的燕山运动,表现为明显的断块运动,形成了近南北向的褶皱山。这种南北向构造迭加了古老的东西向构造,而使褶皱、断裂复杂化。伴随这次运动是接连几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其中,第一次桃寮花岗岩侵入皮山里向斜,规模比较大;第二次侵入本区未有出露;第三次侵入规模较小,在军营铺和小屋溪一带出露了一系列小岩株。此后,其热液顺裂隙和带理灌入,形成石英脉、花岗伟晶等;地壳不断上升,八面山掘起成为山原形态。燕山运动后,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抗升剥蚀夷平,造成海拔1000米以上五级剥夷面,形成八面山“H”形地貌轮廓的雏型。
晚第三纪开始的新构造运动继承了燕山运动的特征,继续断块上升,且明显地表现为间歇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使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五级剥夷面上升,而呈现出现在的地貌基本轮廓。由于一系列地地质构造运动,坚硬的岩石不易风化,多发育垂直节理和劈理,坡上风化物少,且难以堆积而土层浅薄,其中以40~80厘米厚为最多,土壤的水分、有机质滞留困难,特别是阳坡。
保护区内岩石的组合主要有花岗岩类、砂岩类和变质岩类三大类。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桃寮、军营铺和小屋溪等地,约占全区面积的10%,主要岩石有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伟岩、花岗斑岩、长石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砂砾岩类主要分布在桃寮与小桃寮间山脉及八面山主峰周围,约占全区面积的12%,主要岩石有粉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等。区内花岗岩类和砂砾岩类以外的广大地区为变质岩类,约占全区面积的78%,主要岩石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粉砂岩和变质砂岩、石英岩和角岩等。
湖南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貌类型是以纵谷岭脊和横谷岭脊为主的中山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00座,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2051米,高差达1200多米。全区东西两边大致是南北向的山脊,中间是三平行排列的溪谷,为纵谷岭脊地貌类型。
其地貌的基本特点东西两边高中间低,中部突起,向南北倾斜,呈现“H”型轮廓;地表切割强烈,山陡坡度大。一般切割深度达500~800米,最大达1100多米。沟谷多呈“V”、“U”形的峡谷。纵谷较长,与主山脊线基本平行排列;地势起伏大,背风和向风、阴坡和阳坡差异显著。
水文:
八面山水系为湘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江一级支流洣水和耒水的重要发源地。由于八面山呈东西两边高中间低,中部突起,向南北倾斜,呈现“H”型轮廓的地貌特点,使得其主要溪流被围于中间,发源于保护区的中部,自此分别流向南北两个方向。桃寮水、脚盆寮水、水斜水向北方汇入炎陵县斜濑水,流入洣水,注入湘江。青山水、左溪、东水、西水、彩洞河向南方汇入淇水,流入东江水库,经耒水注入湘江。
气候:
八面山基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本区气候特点是冬、夏季长,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季短,而秋温高于春温;雨量充沛,但季节分配不匀,年际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5.8℃。元月平均气温最低,为5.9℃,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4℃,年较差不大,为18.5℃。春季51天,夏季130天,秋季59天,冬季125天。极端最高温出现在7月或8月,其极端值为32.8℃,极端最低气温为-5.5℃,出现在1月或2月。无霜期240~280天左右。等于或大于10℃活动积温为5174℃,持续日数240天。具有南亚热带的气候特点。
本区地理纬度偏低,距海较近,又处于迎风坡,加上东江水库的影响,水汽来源丰富,因而雨量极为充沛,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以上,但全年降水季节分配不匀,以春夏两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1.46%,秋冬两季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8.54%。全年降水日数有213~218天,占全年总日数的58~60%。全年相对湿度88%以上。随着地势的升高,本区的气候也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温度降低,雨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在海拔1100米以下,平均每上升100米,降水量增加107.4毫米。
土壤:
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土母质母岩有变质岩(如砂质板岩)、沉积岩(如砂岩)和岩浆岩(如花岗岩)三大类。这些成土母质母岩在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长期淋溶过程和湿润森林植物区系的生物积累过程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转化,结果形成具自然肥力的土壤。保护区内土壤根据湖南省土壤分类系统,可分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和水稻土4个土类、6个亚类、17个土属。由于保护区地貌起伏,引起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异,便产生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同时,也就形成了土壤垂直带谱明显,根据调查结果,保护区海拔1300米以下为山地黄壤的主要分布区,海拔1300~1800米以山地黄棕壤为主,海拔18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
山地黄壤为本区基带性土壤类型,一般较深厚肥沃,土壤质地在轻壤——重壤之间,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6.51%左右,pH值为4.90~5.80。山地黄棕壤属于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本区分布面积较大,土壤厚度为50~110厘米,质地变化大,结构多为粒状、小块状和块状,土体较疏松,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9.54%左右,PH值为4.0~5.52。山地灌丛草甸土,多为砂岩风化的残积或坡积物,土壤层次发育不完全,粗骨性明显,土层厚度多为30~40厘米,呈棕黑色,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在9.0%以上,全氮量为0.35%,速效氮321ppm,可见土壤自然肥力较高,pH值为4.5~4.9。
植被:
八面山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共有217科,922属,2259种,其中种子植物178科834属2031种。本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其中I级5种,即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银杏(Ginkgo bilob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Ⅱ级16种,即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香榧(Torreya grandi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Phoebe bournei)、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us)、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r、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另外还有49种兰科植物如独花兰、建兰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八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起源古老,特有种、单型属和少型属丰富。由于八面山“H”型独特的地貌形成南北两个凹槽,冷空气不易侵入,侵入后也易从南北两个坡口流出,故地史时期该区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加之地势陡峻,交通不便,人为破坏较少,使大量古老孑遗种保存下来。如蕨类植物中的多种石松、卷柏、铁角蕨和里白等都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残遗植物。裸子植物中的银杉、银杏、南方铁杉、杉木、福建柏、篦子三尖杉、穗花杉、南方红豆杉及榧树等都是第三纪孑遗成分。被子植物中的伯乐树、香果树、银鹊树、银钟花、青檀、伞花木、杜仲、野核桃及木兰科、金缕梅科、杨柳科、壳斗科、桑科植物等都是古老植物。特有种有银杏、三尖杉、银杉、福建柏、南方铁杉、伯乐树、杜仲、天师栗、喜树、腊梅、青钱柳、香果树、大血藤、银钟花、伞花木、紫茎等。单种科有杜仲科、伯乐树科、银杏科等。单型属有银杉属、银杏属、建柏属、青钱柳属、猫儿屎属、大血藤属、南天竹属、山桐子属、伯乐树属、伞花木属、喜树属、棣棠花属、香果树属、南酸枣属等23属。少型属有杉木属、穗花杉属、草珊瑚属、凌霄花属、银鹊树属、檫树属、雷公藤属、银钟花属等41属。这些科属在分类上孤立,形态上特殊。
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常绿树种多、藤蔓植物发达、乡土树种丰富。本区有常绿树种383种,占全区树种总数的44.4%。木质藤本有140种,占全区木本植物总数的14.0%。乡土树种有120余种,占湖南省乡土树种总数的30%。
八面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并具有典型性。植被属于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南岭山地栲类、蕈树林区,罗霄山山地植被小区。参照吴征镒教授主编的《中国植被》和祁承经主编的《湖南植被》中植被分类单位,森林植被类型可分为3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25个群系(丛),表明了森林植被类型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八面山自然保护区保存约4000公顷原始森林,沟谷地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为南岭沟谷雨林,银杉林、南方铁杉林和穗花杉林是森林中的珍品,且该区是中国银杉、南方铁杉、穗花杉保存数量最多,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是我国银杉分布的东缘。该区的天然植被是罗霄山山地植被小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