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麻阳河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麻阳河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541
标签:
概述: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与黎志峡西岸毗邻,距沿河县城34公里。景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享有“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兼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独特的峡谷地貌景观,地貌独特,风光旖旎,是集山、水、洞、峡谷、溪泉、河流、珍稀动植物等一体的景区,极具美学欣赏价值。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黔31
保护区名称:
麻阳河
行政区域: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面积(hm2):
31 113
主要保护对象:
黑叶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境
始建时间:
1987/8/1
地质地貌: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北东,属扬子地块边缘,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和奥陶纪。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势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标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溶蚀盆地,尘洼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现在上述不同的分层高度,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层状山岳地貌景观。
水文: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河流为乌江一级支流麻阳河与洪渡河。麻阳河发源于德江县彦坪黄根坝,西起锯齿山(海拔1158米),横贯保护区至思渠镇暗溪口(海拔290米)汇入乌江,相对高差878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3183公顷。洪渡河从务川境内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保护区内12.75公里,于洪渡镇(海拔264米)汇入乌江,在保护区流域面积1225公顷。
气候: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湿度适中,冬凉,夏热,四季分明,有霜期短,生长季节长。保护区年均降水量1158.7㎜,年均经流量428.2㎜,年均蒸发量735.6㎜,与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一年中降水量的变化两峰两谷型,最高峰出现在5—6月,次高峰在9月,最低谷出现在1月,次低谷在8月。年均气温16.7℃,最热7月均温27.2℃,极端最好高温度41℃,最好冷1月均温5.6℃,极端最低温﹣6℃,年均大于10℃以下积温,海拔高低不同,幅度在3500—5500℃之间。保护区的峡谷地带,由于箱状峡谷深切,谷底至由岭海拔相差大,在夏季,山岭烈日高照,气温达40℃左右,十分炎热。谷底由于阳光无法照射或很少照射,其气温随着海拔下降而降,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下降2—3℃,使谷底的温度在25℃左右,十分凉爽宜人,这是保护区峡谷独特的逆温气候特征。
土壤: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石灰岩,另有少量砂页岩分布。保护区海拔在300—1400米之间,由于森林土壤的形成受母岩、海拔,气候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除黄土到新景,月亮坝至中坝1000米以上古老夷平面有部分黄壤分布外,保护区内大部份土壤为石灰土。石灰土又分为黄色石灰土及淋溶性黄色石灰土两个亚类。黄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峰坡面,侵蚀台阶,溶蚀盆地,洼地,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淋溶性黄色石灰土则主要分布在峡谷两岸峭壁,陡峻的山峰中下部,以及石灰岩形成的峰丛等地段,由于淋溶性强,因而土壤呈微酸性。
植被: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覆盖率63.74﹪。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防火工程等的有效实施,保护区的自然植被恢复很好。在很多地段,栓皮栎、木荷、青冈栎等树种已形成大面积的中幼龄林,马尾松、柏木、杉、樱、响叶杨等也大量出现,区内自然生态环境迅速向良性转化,生物物种特别是黑叶猴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分布维管束植物120科293属800余种。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苏铁蕨、黄杉,三尖杉,穗花杉,香果树、楠木,香樟,伞花木,榉木,润楠,十齿花等12种;有春兰、寒兰、白芨、虾脊兰、石斛、天麻、独蒜等珍稀兰科植物20余种。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