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大风顶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大风顶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5002
标签:
概述: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大风顶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地理位置为东径103°14ˊ~103°24ˊ、北纬28°25ˊ~28°44′之间。该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国批准成立,以保护大熊猫、羚牛、珙桐、水青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川44
保护区名称:
马边大风顶
行政区域:
马边彝族自治县
面积(hm2):
30 164
主要保护对象: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
始建时间:
1978/12/15
地质地貌:
保护区地质构造属马边西部地区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凉山褶皱带,呈南北纵向平列,构成横断山系的一部分。断裂构造发育,河流切割深,地形起伏大。其中,南部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11组灰岩、石英砂岩和硅质白云岩等;北部有志留系、二迭系玄武岩和三迭系各组的砂岩、石灰岩、石英质页岩、白云岩等。 保护区属山地地貌,为全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峰峦重叠,岭谷相间,山高路险。黄茅埂是大小凉山的分界线,其主峰大风顶海拔4042m。按地貌类型,可分为二个地貌区:一是中山区,即海拔1200m~3500m的地区,山体高大,沟深谷狭,石灰岩分布较多,在流水作用下,岩溶地形发育,溶洞奇特;二是亚高山区, 海拔3500m~4042m,这里冷冻时间长,主要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
水文:
保护区内主要河流有大院子河和挖黑河,是岷江流域马边河的发源地之一,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补给。其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水能蕴藏丰富,河水清澈,具有较大的水电开发潜力。 大院子河:又名高卓营河,源于大风顶主峰摩罗哦觉西南侧,向西南流经觉都至麻咪泽,急转向北,经永红、铁觉、高卓营、白家弯、烟峰,至苏坝乡河口注入马边河。长47km,集雨面积564km,年径流量6.49×108m。主要支流有洛依突比、览郭界依孜曲、马洛口依达、蚂蟥沟、罗城依达、白家弯河等。 挖黑河:又名瓦侯河,源于美姑县北端的依子垭口南侧,约53km,集雨面积488km,年径流量6.16×108m。主要支流有挖皆哈罗、挖黑南河、阿基尔祖等。
气候:
保护区由于地势相差高度大,立体气候明显,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凉,四季分明。保护区为深切割的中高山地,地势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倾斜,由于本地区处迎风坡向,阻挡了东南季风的运行,强大的东南季风与北方的冷空气在此交汇,形成地形雨、热带雷雨、气旋雨,雨量充沛,为“华西雨屏”、“天漏”的组成之一。 保护区雨日多达240d左右,年降水量1800~2000mm。冬季雨少,1月份最少为平均6.1mm。夏季雨量最多,占全年的62%,其中:8月份最多,平均为275.3mm,最多达486.1mm。入秋后雨量迅速减少,但雨日多,因此,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降水特征。降水强度:1d最大雨量205.2mm,3d最大雨量225.0mm;1h最大雨量67.6mm。年降雨量≥1000mm的保证率为75%,≥900mm保证率为85%。4~8月≥600保证率为86%。 保护区多年平均日照为960.8h,仅为可照时数的22%,比同纬度的华东地区偏少50%,是全国低值区之一。一年之内,月季变化也十分明显,夏季日照时间较长,秋冬较少。
土壤:
受复杂的地形、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使土壤类型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 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下,成土母质多为沙页岩、玄武岩、黄色粘土岩风化物,黄化为其特征。多数具粘酸瘦性质,尤缺磷,但水热成分较稳定。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200m,母岩多为各种沙岩、石灰岩、玄武岩、泥岩等,母质为坡残积。质地粘,有胶膜淀积,pH值为5。表层淡紫色,覆着棕色、暗棕色胶膜或铁锰结核,心土层棕色,粘粒聚集多,有的形成粘盘。 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400m,母岩为灰岩、沙页岩,母质为残坡积。质地轻壤,其典型剖面表上呈黑棕色,心土鲜棕色。pH值为6.8,近中性。 暗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3000m,母岩为灰岩、沙岩、玄武岩等,母质为坡残积。土体表层为黑棕夹灰白色,发育层次不明显,质地轻砾质土壤,酸性土。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600m,母质多为坡残积物,呈灰白色,厚250px左右,片状结构,心土呈暗棕黄色,有明显的腐质淀积。pH值4.1~5,酸性土,质地轻砾质中壤。 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母质为坡残积,厚度大于1500px。草皮层厚250px左右,含有机质7~15%,C/N比大于10,pH值5.4~5.8,呈酸性。质地轻砾质中一重壤。
植被:
保护区木本植物有160种,其中乔木有109种,顶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尚保持近原始状态,覆被率高,林区面积占总面积的近83%。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1)海拔20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以樟科为主,壳斗科次之,常见的润楠、油樟、木姜子、峨眉栲、木荷等; (2)海拔2000~2400米之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树种以包石栎、曼青冈为主,落叶树种有槭、桦、珙桐等; (3)海拔2400~2800米之间为针阔叶混交林,组成树种为云南铁杉、油麦吊杉、槭、桦、椴以及红豆杉、三尖杉、枫杨、水青树等; (4)海拔2800~3700米之间为亚高山针叶林带,优势树种为冷杉; (5)海拔37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草甸。 药用植物:保护区是药用植物宝库,据调查,共有174科、405属、1619种,其中天麻、黄连、朱砂莲、吴芋、杜仲、黄柏、木瓜、厚朴、乌梅等量大质优,为主要外销药材。 工业用植物:包括木材资源、纤维植物、鞣料植物、香料用油脂植物、染料植物、经济昆虫寄生植物等。 食用植物:包括淀粉植物、蔬菜植物、食用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菌类植物、饮料植物、香料植物、蜜源植物等。 野生观赏植物:保护区内观赏植物丰富,其中以杜鹃花属、兰花属等分布最广、品种最多。据调查,保护区内有30多个兰花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有春剑素兰、墨兰、秋素兰、牙黄素兰、大红朱砂兰等。保护区内的杜鹃花约50多种,从春到秋,从河谷到山顶,各种杜鹃依次争艳,把保护区的山山岭岭打扮成花的世界。 竹类资源:区内竹类资源丰富,种类多,面积大。主要有刚竹、水竹、大节竹、方竹、玉山竹、大箭竹、冷箭竹、筇竹、箬竹等。竹林分布范围为海拔1300~3700米的广大区域,其覆盖度一般多达80%以上。竹类种群结构的多样性给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保护区国家级保护植物一级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有水青树、木瓜红、银杏、杜仲、篦子三尖杉等;三级有领春木、银鹊树、楠木、麦吊云杉、筇竹、厚朴、大王杜鹃、延龄草、天麻等。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