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大明山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大明山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103
标签:
概述: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西中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上,总面积16994公顷,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着多样性山地混合森林和珍贵稀有生物物种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地带性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态系统平衡观测实验室,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北回归线上丰富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大明山保护区还是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中国40处具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类型
森林生态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桂02
保护区名称:
大明山
行政区域:
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
面积(hm2):
16 994
主要保护对象:
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林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始建时间:
1981/8/1
地质地貌:
大明山属于广西中部弧形山地的西翼南段,山体脉络分明。在地质构造上,大明山属于以龙山系为轴心的穹窿背斜层,整个背斜组成的岩层中部以下古生代寒武纪地层及泥盆纪地层的砂、页岩系为主,加里东期褶皱成山,准平原化后发生沉降,沉积了泥盆系地层,印支期再度褶皱隆起而成。大明山主脉西北-东南走向,全长68 km,最宽处23 km。一般海拔1200m左右,主峰龙头山在山体中部之武鸣与上林两县交界处,海拔1760.4m,相对海拔1563m,是广西中部最高的山峰。在大明山的南、西面为武鸣盆地,北面为马山槽谷盆地,东南为上林盆地。保护区属中山地貌类型,其地势是西北主峰一带高而东南低,受断层影响,西南坡坡度大,相对陡峭,东南坡相对较平缓。山体中心主要由寒武纪的浅变质岩-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千枚岩构成,地势较平缓,形成“天坪”,水陈峰一带较平坦,为泥盆纪的坚硬砂页岩所包围,形成锯齿状起伏的山峰,崖壁裸露,整个大明山山体坡度为25-40。
水文:
大明山是广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和重要的水源林区,是上林县清水河、武鸣县武鸣河等河流的主要源头,是周边四个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区。保护区境内溪涧河流纵横交错,发源于大明山的主要河流有33条,其中流向武鸣县的有达响河、汉江河等15条,全部流入武鸣河后依次进入右江、邕江、郁江;流向上林县的有橄榄河、东春河等16条,全部流入清水河后依次进入红水河、黔江;流向马山县的有达栏沟和水绵沟2条,汇入姑娘江后依次进入红水河、黔江;最后这些河流全部汇入浔江,属珠江水系。
气候:
保护区的气候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和大明山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具有夏湿冬干,干冷同期,湿热同季,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上,太阳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2.4-19.7℃之间,最热月均温21.9℃,最冷月均温5.8℃;极端最高温28.6℃,极端最低温-6.0℃;≥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4278-6614℃,无霜期292-312天。年均降水量2630.3mm,雨季从5月上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持续日数152天。 由于大明山山体相对高差大,特别是大明山主脉从西北至东南连亘于武鸣县与上林县之间,形成了广西中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冬季盛行的东北风及东北方向来的冷空气流和夏季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常在这一带受阻停滞,从而无论是在海拔的高低上还是在不同的地形坡面上,水分、热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导致土壤、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呈规律分布
土壤:
植被:
截止到2012年,保护区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2023种,占广西已知种数的28%;大明山野生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钟萼木1种;二级保护的有桫椤、白豆杉等15种,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白豆杉在大明山这里的峭壁上形成了优势群落;在大明山野生植物中除了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外,分布于大明山的特有种就有30多种,尤其蕨类植物特有现象更为明显。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