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者 :
单位 :
地址 :
电话 :
邮箱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水土流失、经济情况 1、水土流失 (2)近二十年来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 我市近二十年来水土流失程度快速发展趋势,水土流失形势十分严峻、紧迫。根据二00一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0870.78km2,其中冻融侵蚀面积10217.64 km2,水力侵蚀面积653.14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9.4%。水土流失以水力为主,面蚀、线蚀、沟蚀和重力侵蚀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面蚀主要分布于山梁顶部坡面上,线状侵蚀分布于山坡中上部,呈线状切入坡面,沟状侵蚀有较大的形体明显谷形,即河道和沟头侵蚀,侵蚀作用表现为沟底下切、侧蚀等形式,侵蚀机理活跃,水土流失严重,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沟壑边坡。水土流失成因 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成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降雨: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本流域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在夏季,而夏季的降雨又是集中在几次大暴雨之中。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80%,输沙量占全年的80-90%以上。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建设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强烈的水土流失息息相关。土壤:项目区土壤以暗棕壤、黑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疏松,抗蚀性能差,植被盖度低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植被:项目区内植被由于过度的采伐,植被覆盖率逐年降低,是加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人为因素 土地利用不合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盲目扩大耕地,使水土流失面积大为增加。大量开荒耕地,广种薄收,进行掠夺式经营,致使草场退化,土壤蓄水能力下降,耕地顺垄耕作,易产生侵蚀沟,由于没有水土保持措施,侵蚀沟有沟头向上前进,沟道下切继续发展的趋势,破坏农田,促使耕地大块变小块,长垄变短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过度放牧,草场利用不合理:牲畜的大量增加,加之缺乏科学的放牧方式,大量草场处于超载状态,造成草场三化(沙化、碱化、退化)日趋严重,产草量逐年下降,加速了草场水土流失的进程。乱砍滥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燃料及材料的消耗量越来越大,造成乱砍滥伐,大肆破坏地表植被,植被覆盖度下降。开发建设:开矿、建厂、修路等开发建设排弃的大量弃土弃渣随意堆放,未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排放场自身抗蚀性能差,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不协调:对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未予以充分重视,重建轻管造成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发生,在经治理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收效不显著,又由于人力、财力的缺乏,未形成完整的水保治理综合配套体系,给项目区的水保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困难。近年来该地区持续干旱,降雨时间分布不均,春季风大,蒸发量大,且降水量少,植被生产能力及涵养水源能力大幅下降,汛期暴雨的侵袭,又使部分耕地受到危害,耕地被冲刷,作物被水冲沙压,造成减产甚至绝产。2、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1)区域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过程 人口分布 1984年全市总人口387213人,1989年,全市总人数414269人,其中城市人口380212人,农村人口34057人。1990年,市区(含牧原镇)135533人,占全市总人口数32.6%,人口密度58人/平方公里。牧原镇19640人,占全市4.7%,占市区14.5%。1990年各镇人口28051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67.4%,人口密度11.1人/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有牧原镇、免渡河镇、博克图镇及巴林镇。免渡河镇1990年全镇人口342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2%,人口密度8.3人/平方公里。巴林镇全镇人口13969人,占全市人口的3.4%,人口密度4.8人/平方公里。博克图镇全镇人口23560人,占全市5.7%,人口密度22.5人/平方公里。人口变化过程 牙克石市水土流失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和其他经济状况的影响,八十年代从1980年的农业人口44680人,至1986年减少到42025人,农业人口数从1990年的42296人,增加到1996年的48729人,到了本世纪2003年农业人口又继续减少到36872人。(2)区域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结构 牙克石市区域经济结构是以工业为主导,农业、牧业、副业、渔业为辅,建国开始194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488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4.3%,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5.7%。1952年,工业总产值1420万元,其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1.5%,集体所有制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5%。1962年,工业总产值8197万元,其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5.2%,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8%。1970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6725万元,其国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4.2%,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8%。1980年,工业总产值17759万元,其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7.4%,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2.6%。1989年,工业总产值4447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5.1%,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4.9%。1949年,农业产值199万元。其中,种植业占59.8%,牧业占30.7%,副业占9.5%。1952年,农业总产值37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农业产值22.9%,牧业占23.2%,副业占53.9%,1962年农业总产值1930万元,其中,种植业占30.8%,林业占1.7%,牧业占16.8%,副业占50.7%。1970年,农业产值2425万元,其中,种植业占32.5%,林业占12.7%,牧业占15%,副业占50.7%。1980年,农业总产值4460万元,其中,种植业占38.3%,林业占15.6%,牧业占13.2%,副业占32.9%。1989年,农业总产值达9916万元,其中,种植业占47.3%,林业占21.7%,牧业占27.9%,副业占3.1%,渔业占0.03%。发展水平: 我市(牙克石地区)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增长持续快速,据统计部门测算200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16亿元,可比增长16.4%,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7.41亿元,可比增长35.2%,农业增长值完成8.68亿元,可比增长6.8%。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情况下,2004年农业粮食作物总产量为11.28万吨,比上年增加6.14万吨,增幅达119.46%,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124055万元,同比增长45.73%,其中农业产值43235万元,增长86.78%;林业产值45620万元,增长19.38%;牧业产值32188万元,增长50.52%;渔业产值12万元,减少65.71%。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20.8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0.61%,农用拖拉机4276台,增加42台;农村用电量2039万千瓦小时,增长10.38%,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共完成退耕还林0.3万亩,退耕还牧200余亩,落实禁牧5万亩,季节休牧15万亩,草地围栏1.5万亩,规模养殖户发展到834户,义务植树造林80.1万株,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机电井2眼。(3)商品粮基地建设与地位 我市在1995年至1997年被国家批准为“八五”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三年国家投资75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150万元,全市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购置整地机械10台套,购置种子精选机31台套,购置大型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12台套,购置农机具22台,完成田间渠道排涝配套工程15公里,通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增加了丰产田的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并可向社会提供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新技术推广的步伐,推动了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人均收入和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和提高,使牙克石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年与1949年相比,播种面积由7.74万亩增加到61.7万亩,增长7.97倍,粮食总产量由0.37万吨上升到11.3万吨,增长30.5倍,平均每年递增7%,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甜菜、油料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快的发展。牙克石市的蔬菜、林果业、食用菌栽培和庭院经济也有了迅速的发展。(4)区域主要三农问题 1、农业效益不高。近几年由于连年遭受旱灾,致使粮食及其它农作物产量下降,粮食价格也较低,致使农民收入减少,承包组整体效益不高。2、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农民一家一户小范围经营逐渐多起来,影响了大范围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很多承包组也由于连年亏损而转产,致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机械化水平很低。3、农民增收缓慢。由于近几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肥力下降,致使农作物产量不高,农民收入减少,再加上近几年的旱灾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很难改变。4、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靠天吃饭现象严重。我市土地分散而且坡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遇到洪涝灾害很难抵御,同时节水灌溉设施较少,遇到旱灾不能自救,农民只能靠天吃饭。(5)过去退耕还林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有没有出现问题和反复。退耕还林由于管理较差,出现植被恢复缓慢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市气候寒冷,适合种植的经济林种类较少,可以栽植杨树和落叶松。杨树30年成材,落叶松50年成材,经济效益显现慢,致使退耕还林管理较差,配合退耕还林,牧业要彻底规划,要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把生态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引进适合我市气候生长条件的经济林,如沙棘等经济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自愿的退耕还林,使我们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6)农民副业如何?占多大比例?农民的副业收入仅2004年就有23652.37万元,占农民其他总收入的29.8%。(7)挖坑栽树的模式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可持续的状态如何?由于牙克石地区植树大部分为杨树和松树,成材见效益一般在30年到40年,经济效益每年每亩100元,从保护生态角度考虑,挖坑栽树能够有效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8)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牙克石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情况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从八十年代初期1980年农民总收入22825千元,人均收入205.5千元。1986年农民总收入46111617元,人均收入1097.2元;到九十年代1990年农民总收入104382934元,人均收入2467.9元;1995年农民总收入增加到436568万元,人均收入0.9万元;再到二十世纪2000年农民由于自然灾害总收入减少至22633.5万元,人均收入0.6万元;2001年年农民总收入18591.9万元,人均收入0.52万元;2004年农民总收入23652.37万元,人均收入0.64万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9)水土流失导致耕地丧失及生产力下降(典型材料) 免渡河镇南山小流域位于牙克石市中部,距市区33km,流域面积2.72km2,流域内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厚度0.35~0.5m。本流域原为大兴安岭林地,林木采伐为次生林地,1960年开始开垦,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达7%,以种植蔬菜为主。到1965年耕地面积已达3240亩。从1969年开始,流域内筑路、开矿、滥采砂石和土料、过渡放牧,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坡度陡,易产生径流,遇到集中降雨引起山洪瀑发,加之不合理的种植,土壤抗侵蚀能力弱等因素,耕地上大面积出现了水土流失,从1975年开始被迫弃耕,缩至现在的1100亩,已弃耕的地块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水土流失进一步发展。从面蚀发展到沟蚀,形成长达250~400m、宽2.0~8.0m、深1.5~4.5m的一条主沟及数10条支沟,这种现象在我市220万亩耕地上程度不同地存在,致使耕地的生产力下降,其后果是无法计算的。(10)水土流失对粮食生产与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影响 近二十年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耕地面积急剧增长,造成的水土流失已从点扩大到面;林草覆盖度低的荒山荒坡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迅速。灾害性气候增多,持续的干旱,使湿地面积减少,山洪泥石流灾害从无到有,黑土层流失严重,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已严重影响我市的经济发展。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我市的土层较薄,如果任其流失,一旦表土冲刷殆尽,那么农、林、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都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市现有220万亩耕地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我市商品粮食基地地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11)水土保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减轻自然灾害。1)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原有水土流失进行根治,减轻了水蚀、风蚀对土地的破坏。2)由于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作用,减轻了坡面、沟道洪水、泥沙给下游造成的危害。3)由于农田防护网格的保护等措施,节水灌溉等工程措施的应用,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促进社会进步。1)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2)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产业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3)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提高了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知度,形成了全社会共识共同保护、建设好我们的家园,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3、开发历史方面资料 牙克石市境土地总面积41593986.1亩,其中耕地1642823.17亩,占总面积2.5%;林地3282239.2亩,占75.3%;牧草地293826.9亩,占7%;居民建筑及工矿用地(内部交通、绿化)244902.9亩,占0.5%;交通用地92398.8亩,占2.2%;水域65178.9亩,占1.5%;未利用土地4428181.8亩,占11%。全市土地总利用面积35992524.1亩,占总面积86.5%,人均土地占有量98.11亩。牙克石市是随着林业的开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森林采伐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林业生产上,1946年就建立了林业管理体制,成为我国木材生产重要基地之一。牙克石的农业种植业在建国前已经出现。在沙俄掠夺森林资源时期,他们为了解决口粮和牲畜饲料,曾在乌里西、莫拐、免渡河一带种过小麦、燕麦和黑麦。日本入侵后,在牙克石、免渡河、大雁开办了五个农场。1949年有耕地8.2万亩,主要分布在牙克石、免渡河、博克图一带,1956年耕地面积达9.2万亩,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开荒面积不断扩大,1978年全市耕地面积达145万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退耕坡地农田25万亩还林还牧,同时开垦新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989年全市耕地面积125万亩,牙克石被列为全国农业开发区。到2004年全市耕地面积139万亩,农业产值达43235万元,比2003年增长86.78%,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4、(4)近几年水保年度工作总结 几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政策的治水新思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近几年共完成牧原南山小流域治理工程、牧原镇卓山村小流域治理工程、免渡河黄金沟小流域治理工程、巴林窑沟、牧原暖泉小流域治理工程、博克图北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对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高度重视,林、草的封育管护已被市政府提到议事日程。认真宣传《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机制,预防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抓好大案、要案,坚决依法收缴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严格审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进行实施。 近几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3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5.5万亩,封禁29万亩,其中落实禁牧6万亩,休牧3万亩,植树造林19.3万亩,治理退化草场30万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3.5万亩,建设基本农田6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机电井301眼,水平坑12.5万个,扎谷坊近50座,从而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