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东至县、池州市贵池区升金湖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安徽省东至县、池州市贵池区升金湖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000
标签:
概述: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位于安徽东至县境内,是水禽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 。升金湖保护区是中国主要的鹤类越冬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多的白头鹤天然越冬地,因此升金湖亦有“中国鹤湖”之称。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环境及越冬水禽。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3333公顷。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2000年东至县政府成立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县级事业单位。

2015年12月25日升金湖入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安徽省首个荣获国际级称号的自然保护区。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皖96
保护区名称:
升金湖
行政区域:
东至县、池州市贵池区
面积(hm2):
33 400
主要保护对象:
鹳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
始建时间:
1986/2/4
地质地貌: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史上300万年以前,经喜马拉雅运动后,长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汇聚发育形成湖泊。 升金湖东南岸属九华山山脉的一部分,为低山丘陵,西北属沿江冲积平原,为平原圩畈。其东南湖岸为中生代三叠纪与古生代二叠纪地质构造,以灰岩、页岩为主;西北湖岸为第四纪地层构造,以亚粘土、砂砾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现代冲积层,泥沙淤积,土壤为黄色亚粘土和粉砂、砂砾。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汊较多,湖岸周长165k米,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个相连的水面。小路嘴以南为上湖,又称小白湖,面积5800 公顷,八百丈以北为下湖,又名黄湓湖,面积2300 公顷,上下湖之间为中湖,即升金湖,面积5200公顷。上、下两湖湖床略高于中湖,平均海拔11米,湖周岗地平均海拔25米。
水文:
升金湖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东南方的张溪河、东北方的唐田河,集水面达1548.1k米。历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米时,湖面面积14000 公顷,蓄水量8.3亿米。随水位降低,湖面面积减小,通常水面面积10000公顷,年平均水位10.88米。湖水经黄湓闸与长江相通,闸门的开闭,能影响到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的生存、栖息,以及蓄洪、灌溉。 升金湖地区雨量充沛,地表径流丰富,湖区四周植被良好,无工业污染源,该湿地属过水性湖泊,水质优良。水化学分析表明,湖水含钙量高,具有一定的硬度,总氮量、硅盐及磷、铁含量正常水质范围,适宜多种水生动植物生长。
气候:
升金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无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均蒸发量757.5毫米,最高年降雨量2022毫米(1983年),最低年降雨量759毫米(1978年)。平均气温16.14℃,最高气温40.2℃(1953年8月1日),最低气温-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气温3.97℃。
土壤:
保护区境内土壤种类较单一,地带性土壤为红壤类的黄红壤亚类,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东、南面低山丘陵分布为黄红壤,西、北面及沿湖四周滩地分布为潮土和水稻土。 黄红壤 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全剖面成酸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氮、有效磷、钙含量均较低,土壤质地偏粘,物理性差; 潮土 分布于沿湖四周、洲地、河漫滩等,多具夜潮性,养分含量较高,全剖面多具有弱石灰性; 水稻土 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境内的圩畈区,适宜农作物和水生植物生长。
植被: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有水生维管束植物38科84种、浮游植物22种。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