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小部分位于防城区,隶属十万大山山脉,位于中国西南,邻近南海北部湾,紧靠中越边境,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广西南部沿海地区主要的水源涵养林,垂直带谱上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保护区森林覆盖率64.8%(不含灌木林)。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9′59″~108°13′11″,北纬21°40′03″~22°04′18″。保护区总面积58 277.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3 585.2公顷,缓冲区面积22 646.1公顷,实验区12 045.8公顷,森林覆盖率64.8%,1982年建立十万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质地貌:
十万大山山脉轴部地层以三迭系陆相砂岩、泥岩和砾岩为主、北翼为侏罗系砂岩、砾岩,南翼主要为印支期花岗斑岩和花岗岩。喜马拉雅运动受到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发生挠曲作用,形成重叠的单斜山。西北坡平缓,东南坡陡峭。山势雄伟,脊线明显。
十万大山山体庞大,地层古老,地貌复杂,以中山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82座,地势陡峭,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
水文:
十万大山保护区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主要有北仑河、那梭河、防城江、大寺江、大直江等发源于十万大山南坡,流入北部湾,明江河、平福河、公安河发源于十万大山北坡,流入左江。
气候:
十万大山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是广西南部最高的山地,属北热带季雨林地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十万大山虽处于低纬度地带,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可见到冰。
植被:
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19科912属2233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76属150种,裸子植物8科9属16种,被子植物181科827属2 06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54科648属1713种,单子叶植物27科179属354种。属中国大陆新记录的有4种,广西新记录的有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