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3815
标签:
广东省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自然保护区建于1984年10月,1988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921.64公顷,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两个区域组成,两者为海域分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侧,地处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四城市的中间,东距香港9公里,西距珠海30公里,北距深圳蛇口17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7′—113°49′北纬22°24′—22°26′之间,面积为554公顷。
福田红树林位于深圳湾东北部,东起新州河口,西至深圳湾公园,南达滩涂外海域和深圳河口,北至广深高速公路,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5′,北纬22°32′,总面积367.64公顷,是中国唯一一个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保护区。
地质地貌:
内伶仃岛是一个大陆型的岛屿,地质特征与深圳陆岸相似,四周的海陆下显示在第四纪时期才发生的,其岩性组成主要有震旦纪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和花岗长岩,还有少量的第四纪洪、坡积和海积而成的松散沉积物。也是一个丘陵海岸基岩岛,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的尖峰山海拔340.9 米;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南峰坳和东角山,分别在岛的中部和东南部;其余山丘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岛内地势起伏较大,坡度在20º-50º之间,海岸线长约11公里。
福田红树林地处深圳湾河口西北侧,与河口南侧香港米埔红树林共同形成一个半封闭的、且与外海直接相连的沿岸水体,并具河口和海湾的性质。该处河海相互作用,咸淡水混合,本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有:冲积平原、沿海沙堤、红树林滩涂、泥质光滩涂、滩涂潮沟水道等类型。
水文:
内伶仃岛:全岛虽然陆地面积不大,但因为有良好的天然植被,大大提高了环境的水容量,因而岛上淡水水源较为充足,成为常年有溪流存在的岛屿。
①地表径流:露出于水湾、东湾、东湾、蕉坑湾、东角嘴、东角山东南坡等6处。经中山大学1997年12月份进行的实地测量计算,该岛屿在枯水期的地表径流量约为1501立方米/天。
②地下水:主要露出于南湾和北湾两口人工井中,枯水期贮水量为194立方米。
福田红树林区:影响本区的河流主要是深圳河以及注入河口湾的一些小河,年径流量达2.043亿立方米,表明湿地生态用的河川淡水,可以得到满足。本区地处河口与海湾之间,咸淡水交界处,受海洋潮汐影响,但潮差不大。大潮时潮差3米,小潮时潮差0.5米,属弱潮性质的河口湾。
深圳河口湾的水质已被严重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养殖排放的有机废水。
气候:
福田红树林区域属东亚季风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22.4ºC,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14.1ºC,最低温度为 0.2ºC,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8.2ºC,最高气温38.7ºC。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1900毫米,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500毫米-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常风较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秋多台风,年受台风袭击2-4次。内伶仃岛因四面临海,其各项气温指标较福田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