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234
标签:
云南省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元江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1°21′24″~102°21′12″,北纬23°19′12″~23°46′12″,保护区由两个片区组成,即元江东岸片区(以下简称江东片区)和章巴望乡台片区(以下简称章巴片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378.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干热河谷最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较完整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丰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
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亚热带森林及野生动物
地质地貌:
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来看,保护区正处在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带,即大体以红河深断裂为界,西部为兰坪—思茅褶皱系的中间部分,东部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第三纪中新世以后的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影响巨大,哀牢山与滇中高原的抬升,随着元江的不断加深的切割,造成山川相间高差巨大的地貌格局。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对元江继续深切,两侧山体不等量上升,对元江地区地形有极大影响。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格局,受两深大断裂带的控制非常明显。自然保护区
所属各片,为元江河谷的局部断陷宽谷段并兼有哀牢山和滇中高原边缘山地的特征。保护区主要为山地地貌,属哀牢山东坡与滇中高原西侧的构造侵蚀山地,平均在海拔1800~2000m之间,最高峰为元章巴部的阿波列峰,海拔2580m。元江县境内无大型坝子,保护区内只有断陷侵蚀宽谷地貌。为与元江走向一致的狭形盆地和两边的阶地。保护区内除少数河流发育有宽谷外,河道两侧均为“V”形峡谷,其中以小河底河、清水河峡谷最典型。值得提到的是元江宽谷海拔较低,与四周山地相对形成低洼环境(最低点为元江与小河底河交汇处海拔328m),对形成干热河谷气候创造了条件,直接影响了植被类型的复杂与特殊性。
水文:
元江河谷呈干热状态,山地地表水较丰富。保护区皆属红河(元江)水系,由元江干流及发育于两侧山地上的众多河流组成保护区水系网。
元江,源于大理州巍山县境内,元江县以上分段称礼庄江、石羊江、戛洒江、漠沙江,元江段以下称红河,南流在河口县出境入越南,于海防汇入此部湾。元江在县境内流程79.52km,流域面积2299km,洪水期流量4300 m/s,枯水期4.1 m/s,平均流量177m/s,洪枯变化极大。元江在保护区及附近的一级支流有清水河(源于县内的章巴老林一带,年平均流量7 m/s,洪水期流量可达390m/s),南溪河(源于县内的老溪老林一带),以及发源于峨山县的小河底河(上游称清香河、化念河,经元江称小河底河,在元江、石屏、红河三县交界处汇入元江,是在元江三个支流较大的一支洪水期流量可达1400 m/s)。
地下水
元江谷地虽属干热河谷,但山体上部降水仍较丰富,加之山上部分植被覆盖度较好,易于水源涵养。变质岩和沉积岩为主的山地,有利于储水和集水出露,裂隙泉水较多
气候: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东南暖湿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雨影区,气候越过山脊后下沉产生焚风效应,形成元江的气候特殊性。以元江气象站(海拔396.4m)的长年记录,其气候特征如下:
气温:长夏无冬
元江坝区年平均气温23.7℃,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月平均气温16.7℃,≥10℃活动积温8708.9℃。元江县的极端最高气温为42.3℃。元江县的中山峡谷地貌,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以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6℃左右推算,保护区由山地的气温垂直情况是:海拔1000m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热月平均为22~25℃,最冷月平均在10°以上,是干热河谷典型的植被和残存的热性森林的集中分布区域。海拔800~2100m之间的山地,年平均气温是15℃左右,最热月平均在20℃以下,最冷月平均在8℃以上,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海拔2200m以上,则属温凉性气候,是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域。
湿度:干湿季分明
保护区所在地是云南省的少雨地区之一,年降水量800mm左右,而年蒸发量达27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8%。元江气象站记录多年平均值是雨季(5~10月)降雨量649.0mm,占全年降雨量的81%;干季(11~4月)降雨量152.2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
日照:最大值出现在春季
保护区所在地的年日照时数在2200~2400小时,每年平均数为2261.7小时。日照时数的一年中月变化情况是1~5月份均超过200小时,6~12月份均低于200小时,平均最大值出现在3月份达大250小时,最小值在6月份,为162.4小时。与日照情况相一致,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也出现在春季,约占全年总辐量5000~5500兆焦耳/m的30%以上。
土壤:
土壤类型。根据中国土类分类,自然保护区内的天然土壤,可划分为4个土纲,5个土类和5个亚类。即铁铝土土纲的赤红壤与红壤土类,淋溶土土纲的黄棕壤土类,半淋溶土土纲的燥红土类,初育土土纲的石灰土类。
植被:
(1)热带雨林。保护区热带雨林中,有山地雨林1个亚型,含粗穗石栎林、千果榄仁林两个群系,2个群丛为:粗穗石栎林和千果榄仁林、茶条木林。元江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雨林的海拔高度大致为1600~1700m,显然高于云南山地雨林普遍分布的海拔高度。并且,保护区内的山地雨林群落大都在群落中出现大量季风常绿阔叶林成分、群落中有一些次生物种等。
(2)季雨林植被型有半常绿季雨林1个亚型、4个群系、7个植被群丛。分布在曼旦、西拉河等600~1000m的范围。
(3)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有3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16个群丛。保护区河谷地带气候干热,发育干热河谷植被;海拔1000m以上,气候逐渐湿润,由于热量丰富,形成了多种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章巴望乡台片,海拔约2000m左右。
(4)硬叶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有干热河谷硬叶常绿栎林1个植被亚型,两个群系。
保护区是中国硬叶林分布的最南区域,其硬叶林的分布海拔为中国硬叶林分布的最低海拔。保护区内的硬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拉河、普漂片区、曼旦片区等河谷及其支流上方,海拔范围为700~1000m。
(5)落叶阔叶林植被型中有两个植被群系分别为栓皮栎林和水青树林。栓皮栎群落主要分布于清水河,海拔1200m左右,多为过去当地人放牧和砍柴的地方,后来由于被纳入保护区,就没有人为破坏,所以植被恢复得比较好。元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水青树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元江章巴片区及章巴片区。一般不形成大片群落,而是成点状零散分布,并且只出现在海拔2100m以上的区域。
(6)暖性针叶林植被型中有暖热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两个植被亚型,3个群系:即思茅松林、云南松林和云南油杉林。思茅松在自然保护区西拉河附近海拔1053~1100m的范围有分布;云南松林分布在海拔约1900m以上的局部区域;而保护区内云南油杉分布在海拔约1300~1400m左右的局部区域。
(7)稀树灌木草丛植被型中有1个植被亚型,即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4个植被群系。
元江自然保护区的稀树灌丛属于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亚型,分布在普漂、曼旦、施底新村、农场六大队片区,一般不形成大片群落,而是成片状断续小片状。群落结构主要是以草本为主,其盖度常达80%以上,草本的主要成分为黄茅。灌木稀少,或不成层次,夹生在草丛之中。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海拔350~890 m之间。干季群落呈现一片枯黄景色,雨季前后又重新返青而茵绿。
(8)灌丛植被型中有干热河谷灌丛1个植被亚型、霸王鞭和黄花稔两个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