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5533
标签:
广东省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惠州市北部,博罗县境内,距惠州市区18公里,紧贴北回归线,是北回归线上一片难得的绿洲。1998年12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象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2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635.6公顷,占总面积34%,森林覆盖率88.4%;缓冲区面积为3996.6公顷,实验区面积为3064.7公顷。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
地质地貌: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博罗县中部的象头山山区,为山地林区景观,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其中大部分为海拔400—800m的山地及深切峡谷,仅在边缘地带有海拔400m以下的丘陵。本区虽然为低山丘陵,但由于属新构造运动上升区,山势陡峻,沟谷深切,地势险要,地形比降极大,与周围的低山平原地貌形成极大的反差。从最高点蟹眼顶到东部相邻的泰美老圩最低点,相对高差1000m以上,地形比降达9.2%,是博罗县境内地形比降最大之处。
水文:
该区地表水文属东江流域。地表水以河流、水库、山塘等形式分布,流向东或东南方向。河网密度为1.3~2.1km。河流流量变化与季节变化相关,4~9月为丰水期,10~3月为枯水期。区内有大小溪流40多条,大小水库10座。
气候:
该区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分干湿两季,干季短、湿季长,植物生长期长、无霜期长,风向随季节改变,气候垂直变化差异大,山上山下十里不同天等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16.0—21.7℃;1月或2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2—13.3℃;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2.5—27.2℃;极端最低气温-6.6℃(济公田,1985年12月11日);极端最高气温35.1℃(管理局,1985年6月22日)。无霜期365天,山下生长期365天,山上生长期345天。区内年降水量2318.5mm,年际变化大,最多的年份3516mm,最少的年份1012mm。多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总之,区内舒适期长,气候舒适宜人。
植被:
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未调查苔藓植物)1647种(包括该地长期引种,生长良好的92个栽培种)。其中蕨类植物36科63属113种;裸子植物9科11属14种(天然分布为5科5属7种);被子植物172科696属1520种(天然分布161科607属1432种)。
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如格木、半枫荷、黑桫椤等10种被列入1999年公布《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另有观光木、毛茶等11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两文件所规定保护种,除去重复种,该地共有保护植物16种:包括穗花杉、格木、华南栲、半枫荷、白木香、粘木、巴戟天、长叶竹柏、观光木、白桂木、毛茶、黑桫椤、金毛狗、苏铁蕨、樟、红椿。保护区内还蕴藏有丰富的兰科植物,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5种。
保护区也是华南地区特有物种的集中分布区,约有360余种华南地区的特有植物,如广东润楠、广州追果藤、广东刺冬、两广梭罗树、小果石笔木、红花荷、半枫荷、华南栲、华南青皮木、光叶红豆、广东乌饭树、广东山龙眼、毛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