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安西县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荒漠生态自然保护区

甘肃省安西县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荒漠生态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045
标签:
概述:

甘肃安西极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面积80万公顷,1987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结合部,其荒漠生态系统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中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类型
内陆湿地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环保
序号:
甘19
保护区名称:
安西极旱荒漠
行政区域:
安西县
面积(hm2):
800 000
主要保护对象:
荒漠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始建时间:
1987/6/2
地质地貌: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气候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保护区南片年平均降水量为 58.2mm — 75.3mm,年平均蒸发量2758.5mm,接近降水量的50倍。年平均气温7.6℃-8.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4℃-25.0℃,最冷月元月,为-11.0-11.6℃。年平均湿度38.4%。日照时数为2940.4h-3171.9h。南部祁连山地地势较高,气候稍湿润。北片保护区仅依柳园气象站观测记录,年平均降水量40mm-70mm,年蒸发量3100mm- 3500mm,为降水量的80-50倍。年平均气温6.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7℃,最冷月为-12.8℃。日照时数平均为3069.5h。两地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0%,体现了亚洲温带干旱区的基本特征。风是自然保护区有特色的气候现象,年平均风速3.7m/s。春季3-5月工资风速最大,为4.2m/s-4.5m/s。其余各月平均风速3.1m/s-3.8m/s。
水文: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河流有疏勒河和榆林河,均发源于祁连山。疏勒河在区内南部流过,流程50.75km,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中游双塔水库有效库容量1.15亿立方米,保灌面积1.2万公顷。榆林河从区内西南部流入踏实盆地,流程36.25km,年径流量0.55万立方米,中游建有榆林河水库,保灌土地面积2400公顷。另有汇集泉水和地表水的塘坝54座,蓄水量0.85万立方米,可用于灌溉和人畜饮水。区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在南部地势地低洼的平坦地带地下水溢出,沼泽广布,主要集中于三道沟、双塔、布隆吉、锁阳城。
气候:
土壤:
土壤是地质历史的的自然体,在地球演变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地质、地形、母质、气候、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发育演变而来的。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决定其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可分为棕漠土、灰棕漠土、盐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灌淤土和潮土8 类,另 30 个亚类。 棕漠土是暖温带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其成土过程与灰棕漠土十分相似,只是气候条件更为严酷。主要分布于双塔水库以西,柳园以南,南截山以北。
植被: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亚洲中部特有种植物22种。[6] 以山地、砾石、戈壁、沙漠、草甸等动物群为主的脊椎动物共158种、26目、55科,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名录》的27种,占保护种类的15.92%;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有14种,占瓜州县脊椎动物种数的72.00%。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