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265
标签:
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首都北京西北,河北省赤城县西南,距北京100公里,总面积达11224.9公顷,主峰海坨山海拔2241米,该保护区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植被垂直地带性和生物地理区系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保护区地处温带,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包罗了从温带到寒温带的自然景象,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
水文:
赤城县内的河流黑河、白河、红河均属海河流域白河水系,流域自产地表水是北京市密云水库的重要水源。大海陀地区属赤城县红河流域,全区8条大干沟汇入主沟河湾沟之后流入红河。沟谷水流一年四季变化很大,雨季时水量较大,暴雨时甚至暴发山洪;旱季时沟谷水流变小,主要由地下水补给。由于区内花岗岩体发育有东西向、北东向的断层破碎带以及在大量裂隙,风化壳又比较厚,植被覆盖率又高,为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后常以裂隙水、泉水形式补给地表水,致使区内主要大沟一年四季流水不断,主沟中并滋生有鱼类。区内主要泉水有两处:一为海陀山潭,又名黑龙潭,位于东兴堡乡石头村南5km处的海陀山东麓幽谷;二为娘娘缝泉,位于海陀山入口“二里半”东侧的山崖下,水从花岗岩石缝中喷射而出,20世纪60年代因人工炸石,致水不喷射,但今仍能自流。
据调查,近10多年来大海陀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有减少趋势;过去一些沟谷如大西沟常年流水,截止到2013年旱季不流了;过去沟谷水流较大的大东沟,2013年水流变小了,这表明水源急需涵养。另一方面据反映,近10多年来每当夏季暴时期,沟谷又常暴发山洪,导致水土流失,说明区内森林生态极需保护和建设。
气候:
大海陀地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拔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与县城相比,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具有冬寒、夏凉、春秋短促的气候特点,是本县的低
温区之一。据赤城县气象部门观测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5.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27.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30.1℃。早霜始于9月下旬,晚霜终于4月中旬,无霜期120天。年平均日照2827h,≥IO℃的积温2551℃,年平均降水量483.3mm,集中于夏季7~8月份,年蒸发量1771mm。气候的垂直分带性比较明显,从下到上可分为;海拔1000~1500m的低山温暖气候带;海拔1500~1600m的中山下部温湿气候带,海拔1600~1800m的中山上部冷湿气候带,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高寒半湿润气候带。
山地气候的另一个特点是地形的差异性形成小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山谷走向、宽窄不同、坡向坡长差异使气温、降水有明显差别。区内各主要大沟谷温湿状况,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土壤:
(一)土壤垂直分布 土壤的形成和变化是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海陀一带地带性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褐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的阳坡和1400m以下的阴坡。
2.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1800m的阳坡和1400m以上的阴坡。在1800m林缘草甸植被下发育了生草棕壤。
3.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草甸和灌丛植被下。
(二)土壤类型
1.褐土类 主要分布在低山黄土台地及河谷地,海拔1300m以下,为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共包括3个亚类:(1)林溶褐土 分布于棕壤以下的中低山山地和深山河谷地带。母质以残坡积物为主,溶作用较强,表土层无石灰反应,无钙积质,颜色棕褐,土层薄中,质地砂壤一轻壤,表含有砾石,有机质含量低,以灌木草被为主.(2)石灰性褐土亚类 包括4个土属①耕作马兰黄土石灰性褐土,②耕作次生黄土石灰性褐土,③耕作砂壤质冲洪积石灰性褐土,④耕作壤质冲洪积石灰性褐土。
(3)褐土性土亚类 包括6个土属,分布在低山褐土垂直带中的残坡积母质上,常出母体裸露,土层很薄,质地粗,含砾石多,属粗骨性土壤,养分贫瘠,土壤干旱,有褐土征,但发育不好。保护区分布甚少。
2.棕壤土类 分布在海拔900m以上,下部与褐土相连。森林草坡,半湿润、凉湿气候条件,有机质量平均在5%以上,耕地为2.5%,呈酸性反应pH5.5~6.5,结构为表层团粒,心土层以下棱块结构明显。
3.山地草甸土类 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草甸和灌丛植被下未做划分亚类土属和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