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海兴县海兴湿地和鸟类省级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

河北省海兴县海兴湿地和鸟类省级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7736
标签:
概述:

河北省海兴县海兴湿地和鸟类省级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平原东部,渤海湾南部,是在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浅滩、沟槽、沼泽和积水湿地等组成的复合型滨海湿地,总面积260平方公里。

湿地内有大面积的盐田水洼、浅水水库等。独特的地址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鸟的天堂。经专家调查考证,湿地共有鸟类232种,而且不断有新种类被发现,其中国家一级保 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5种,是渤海地带重要的鸟类栖息地。

类型
海洋海岸
级别
省级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冀30
保护区名称:
海兴湿地和鸟类
行政区域:
海兴县
面积(hm2):
16 800
主要保护对象:
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
始建时间:
2005/11/1
地质地貌:
兴湿地地处渤海湾西岸,属于河北平原东部运东平 海兴湿地总体地势低洼,起伏不大。湿地地貌总趋势为西南部较高,东北部略低,坡降为1.2/15000。海拔(黄海高程)在1.0— 3.0米之间。现代地貌的基底是太古代形成的结晶片岩、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  海兴湿地区域内部地貌差异较大,由于河道、沟渠纵横交错,形成了微波起伏的地貌特征,主要地貌类型有:  (1)、河流:湿地地势低洼,河流众多。北部是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大口河,南部有漳卫新河,中部是宣惠河、淤泥河、大浪淀河,北部是六十六排干渠。  (2)、河间洼地:河床两侧为古河道遗迹,沉积层较厚,地表多粘质碱土和洪积粘土,较大型的洼地常年积水,有的仅夏季积水,冬春干涸。  (3)、沼泽:杨埕以北宣惠以南地区,原是第四纪以来贝壳和泥沙在海潮的顶抵下沉积下来围成的泻湖。为了排泄和灌溉需要,围堤修筑了2400公顷的水库——杨埕水库。  (4)、山丘:湿地以西有第四纪火山活动遗留下灰的连片分布的低矮山丘,由火山碎屑物质堆积而成,最高处海拔达36米。主要山体有小山(古称马骝山)和磨磨山(也称末末山)。素有“富小山”之称。  (5)、海岸和岛屿:湿地东临渤海,海岸线29.5公里,北部有一宽9公里的大河口,称大口河。地质历史上经历多次海浸、海退,海水从此开口处大量涌进、退出,侵蚀成一个巨大的潮沟和一系列小潮沟。由于潮沟伸入内陆,腹地宽广,形成大面积的淤泥质海滩。南部漳卫新河入海口、大口河岛、汪子岛、高坨子岛个岛屿,其中灰台子、葫芦头子、冯家屋子3岛表面粘质潮土,重度盐碱,植物很少,是海鸟天然的栖息场所。小王庄岛海拔较高,表层有机质丰富,土壤发育良好,植物生长茂盛也是海鸟聚集的地方。
水文:
海兴湿地,河渠、洼淀较多。较大河渠有5条,自南而北依次为:漳卫新河(省界河)、宣惠河、淤泥河、大浪淀排水渠和六十六排干渠(县界河)等。湿地中部宣惠河、淤泥河和大浪淀排水渠汇合后称板堂河,向东北流过约5公里后,再与南面的漳卫新河、北面的六十六排干渠汇合,形成喇叭形向海敞开的大河口,称大口河。河道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洼淀和小沟渠。其中又以杨埕水库面积最大,占地2400公顷,最大蓄水量3600万立方米。  海兴湿地地处渤海西岸,为滨海冲积海积平原一部分,因此总体上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区域上属于咸水区。整个湿地仅杨埕水库及其以南地区地下水矿化度较低,矿化度2—3克/升,特别是夏季接受大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矿化度在2克/升之下,水质良好,芦苇等植被生长旺盛。杨埕水库以北,宣惠河两侧广大地区已开辟为盐场,地下水矿化度很高,均在3克/升以上。
气候:
光照温差   海兴湿地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临近渤海,具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少雪。  年晴天日数平均252天;年均日照百分率63%,5月份最高为6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18.8小时,最多为3514小时(1984年),最少为2314.5小时(1985年)。农耕期(≥0℃)日照时数为2142.1小时,占年均日照总数的79%,作物生长活跃期(≥10℃)日照时数为1652.9小时,占年均日照总时数的61%。年均辐射总量为124.7千卡/平方厘米。根据海兴县气象局1966—2000年35年的气象资料记录,该地多年平均气温12.4℃;月平均气温最低是1月份,为-4.2℃;最高是7月份,为26.6℃(如图1-2)。极端最高气温40.6℃(1988年6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1.2℃(1990年1月31日)。初霜日一般10月18日前后,终霜日在4月1日前后,无霜期平均193天。 降水 海兴湿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8毫米(1966—2000年),7、8月降水集中,往往造成夏涝。冬季降水最少,最小年降水量221毫米(1968年),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4.6倍,因此旱涝灾害频繁。  湿地年均地温为14℃,各月平均地温以1月份最低,为-4.4℃,冬季各月均0℃以下,历年地温极端最低值为-28.8℃,全年地温最高在7月份,月平均地温为29.9℃。  本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其中1990年紧大,为70%,1968年最小为57%。一年之中,春季相对湿度最小,尤其是4、5月份,为53%,是全年湿度最小月份。冬季相对湿度继续下降,至1、2月份稳定在60%左右。湿地年平均蒸发量为2096毫米。1985年蒸发量最小,历年各月平均蒸发量以冬季为最小,尤其是1月份,只有52.4毫米,12月份次之,为56.3毫米,2月份随着所温升高,蒸发量不断增大,达到73.3毫米。春季受日照、气温、风的影响,蒸发量急剧上升,3月份为159.3毫米,6月份蒸发量最大,历年平均蒸发量为334.1毫米。
土壤:
植被: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