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周至县老县城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陕西省周至县老县城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624
标签:
概述:

周至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南部秦岭梁北坡,地理坐标为107°39'~108°19'(E),33°41'~33°57'(N)。东西长65km,南北宽19km。东以南岔河为界,与小王涧林场相接;南以秦岭梁为界;西与周至县大熊猫保护区毗邻;北与厚畛子林场和小王涧林场接壤。

1986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筹建处,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金丝猴为主的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黑河水源涵养地。

周至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563.93km2。在535.52km2的林业用地中,天然次生林有530.66km2,灌木林3.37km2,森林覆盖率为91.5%,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很少有人为破坏,是金丝猴理想的天然栖息环境,被誉为“金丝猴的乐园”、“天然的博物馆”。据初步调查,区内有高等植物102科,400属,800余种;脊椎动物24目,71科,178属,267种。区内水质优良,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6条。保护区位于黑河的上游地区,是黑河的主要集水区,成为西安市区供给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保护区的森林不仅对涵养水源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研究这里的生物种群及其区域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周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是保护以金丝猴为主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黑河水源涵养地。根据区内自然资源分布现状,为更有效地加强保护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面积244.18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3%,分为东核心区和西核心区两部分3实验区面积为319.75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主要进行科研、教学实习、夏令营、旅游、农业生产和其他一些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省级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陕02
保护区名称:
老县城
行政区域:
周至县
面积(hm2):
12611
主要保护对象:
大熊猫及其生境
始建时间:
1993/1/1
地质地貌:
本区是秦岭褶皱带的一部分。秦岭是一座由印支期地壳重熔型二长花岗岩构成的褶皱断 块山。以东西向构造为主,断裂比较发育。区内出露的岩石以火成岩与变质岩为主,主要有花 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板岩、千枚岩等。区内主要矿产 有:铁、铜、金等金属矿产和石墨、白云岩、石英石等非金属矿产。 保护区地处秦岭腹地,整个地形南高北低,属典型的基岩中山地貌。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 分界线,主脊呈东西走向,支脉与主梁垂直相接呈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1000〜2500m,西部 光秃山海拔为2838.2m,东部草垭子海拔为2896.6m,构成区内两大高峰东西对峙。区内山势险要,山脊陡峭,沟谷纵横,河谷多形成箱形宽谷和V形峡谷。低山区广覆黄土,中山区形 成典型的片麻状花岗岩峰岭地貌。
水文:
甴于区内断裂发育,为地下水的贮存创造了条件。大气降水渗入后形成裂隙水,在河谷中以山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区内大部分沟谷都有泉水流出。区内河流长度在l0km以上的有6条,均系黑河右岸的一级支流。黑河是周至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向北流人渭河。保护区位于黑河的上游地段,是黑河的主要集水区域,也是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的主要水源地。
气候:
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8~8.41C,年降雨量为600~1100mm,极端最高气温29.71:极端最低气温-19X:无霜期150d左右。夏短炎热,冬长寒冷,秋季低温多雨,早春常常残雪不化,直至4月中、下旬才解冻回春。保护区内由于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小气候变化剧烈。
土壤:
本区土壤属黄河中下游华北山地秦岭北侧伏牛山褐土、棕壤土区。其成土母质为山坡残积物,是基岩风化的残积体,母质土层薄。本区的土壤共有4个土类,7个亚类,11个土属。本区土壤具有垂直分布规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分布依次为淋溶褐土、褐土、棕壤土、暗棕壤土等,其中以棕壤土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93.4%。本区的主要土类是棕壤土和褐土。 棕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3000m的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是在冬干夏湿、湿润多雨的条件下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以棕色为主,心土属鲜棕色,母质层为棕色。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400m、坡面多为15°的浅山缓坡地带。它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情况下形成的土壤,由于高温和湿润气候的影响,促进了土壤的淋溶作用,土体紧实,质地黏重,天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伴生草本灌丛。
植被:
本区位于秦岭中段北坡,为华北、华中、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会过渡地带,具有东西承 接、南北过渡、四方混杂、区系复杂等特点。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综合影响,植物区系具有 典型性、独特性和过渡性。 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的南部边 缘,植物区系成分以华北植物为主,并有少量华中植物分布。区内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多 样。保护区有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组,18个群系,27个群 丛组。 针叶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巴山冷杉林。温性针叶林:油松林,华山松林,侧柏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铁杉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典型落叶阔叶林:锐齿栋林,栓皮栎林,板栗林。山地杨桦林:山杨林,牛皮桦林,红桦林,光皮桦林。温性竹林:箭竹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落叶阔叶灌丛:胡颓子。典型草甸:杂草类草甸。
社会经济:
保护区共涉及5个乡,24个行政村。其中,区内涉及5个乡,16个行政村,有居民730户,人口3409人。区内经济发展缓慢,社区人口外迁现象比较普遍,人口呈下降趋势。居民主要外迁方式是举家移居、出嫁、男到女家上门。 保护区农业用地以坡地为主,较平坦耕地分布在河道周围,面积较小,人均耕地面积1734m<sup>2</sup> 。耕地由村委会按人口承包给家庭经营,使用权归承包人,收入归己。各项税费由经营者承担,以后由于人口变化,村委会根据村民意见调整。社区林地是耕地面积的3〜7倍,已给村民划分成自留山,由个人经营使用。社区有集体林66km2,使用权归集体。集体林采伐由周至县林业局审批,保护区给予监督、协调和领导。 居民在山坡上多系零散居住,有的两三户就形成一个自然村。由于历史上的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活贫困,造成社区人员文化素质低。 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农业,其产值占总收人的51.4%,林副业及牧业仅占很小比例。社区内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麦、豆类,个别地方种少量水稻。 社区大部分劳动力主要从事家庭农副业生产经营活动。社区副业主要有种植食用菌,种植中草药,养蜂、放牧,营造经济林等。社区森林面积占到林地面积的78%以上。社区从森林中获取木材、木耳、药材、生漆、枇杷、竹类等收入,占到家庭收人的22%以上。 社区内设有集市,贸易有两种形式,一是物物交换,主要在社区内进行,居民用农产品或药材换回生活必需品;另一种是商品贸易,社区居民把自己的产品如核桃、蜂蜜、木耳、花椒及洋芋、玉米等运到县城或其他地方出售。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