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县白水江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甘肃省文县白水江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5275
标签:
概述: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位于甘肃省最南端,行政区划上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的9个乡镇。总面积为1837.99平方公里,区划为核心区901.58平方公里、缓冲区261.32平方公里、实验区675.0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7.3%。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三个重点保护区主一,甘肃省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自然景观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甘40
保护区名称:
白水江
行政区域:
文县
面积(hm2):
183 799
主要保护对象:
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动物
始建时间:
1963/1/1
地质地貌: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岷山山系,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起伏剧烈,属深切割的山地,地势陡峭,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净各留山、高峰山、双猫山等,最高海拔3837米,最低海拔595米,一般高度为2500~3100米之间,山顶平缓,岩石裸露,山间河谷深陷,地度大多都在45℃左右。
水文: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系有白水江和白龙江,支流有白马峪河、丹堡河、小团鱼河、让水河等,为嘉陵江上游,属长江水系。
气候: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年均温15℃,极端低温-7.4℃,极端高温37.5℃,无霜期高山为140天,低山为338天;年降水量平均800毫米,7、8、9月为主要降雨季节。
土壤:
植被: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向下而上划分为以下五带。 1.海拔1000米以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主要为次生灌丛及人工林,仅存部分原始林,主要树种栎类、油桐、化香、漆树、棕榈等。 2.海拔1000~17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大多为次生林,主要树种栎类、山杨、桦、槭等。 3.海拔1700~29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除栎类、山杨、桦、槭、椴外,2300米以下混有华山松、油杉、三尖杉、铁坚杉等,2300米以上为云杉冷杉为主的混交林,林下竹灌丛生长繁盛。 4.海拔2900~3500米为针叶林带,主要为冷杉、云杉、柏、铁杉等组成的针叶纯林,下木多竹灌丛。 5.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本带大部分岩石裸露,散生有高山绣线菊、竹类等灌丛,间断有成片苔草草地。 保护区有国家保护植物14种1个变种,其中一级有珙桐;二级有银杏、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山白树、水青树;三级有秦岭冷杉、麦吊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厚朴、红豆树区内经济植物种类丰富,竹类有11种,大熊猫喜食竹类4种,即华橘竹、大箭竹、紫箭竹、冷箭竹。药用植物有100多种。 珙桐是中国特有珍稀树种,现仅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局部地区。在白水江保护区碧口地区有一条长达45公里,宽约1~5公里的珙桐林带,这在我国是难得的景观。珙桐为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因头状花序和两杖大型白色苞片状如白鸽,又名“中国鸽子树”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主要伴生树种有栎、樟、槭、连香树、桦木以及铁杉、麦吊杉、红豆杉等。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