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156
标签:
云南省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哀牢山脉中北段上部,地处云贵高原、横断山和青藏高原南缘三大地理区域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4′~101°30′,北纬23°36′~24°56′之间,保护区南北长约130km,南部东西宽约4~9km,北部南华片东西宽则达20多km,总面积67700hm²,主峰称哀牢山,海拔3166米。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地跨云南省楚雄、双柏、景东、镇沅、新平五个县,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黑长臂猿、绿孔雀、灰叶猴等珍贵野生动物为目的。
1986年3月,正式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楚雄市、双柏县、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主要保护对象: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黑冠长臂猿等野生动植物
水文:
保护区内的河流属元江(红河)水系。元江有两源,西源发源于巍山与大理交界处茅草哨分水岭,东源发源于祥云西南部的山地。元江发源后南流,在南涧、弥渡交界处汇合转向东流,再向东南流经南华、楚雄、双柏、新平、元江、红河等县,到河口县出境,流入越南境内,最后注入北部湾。东侧为元江上游干流礼社江(分段又称嘎洒江、石羊江),西侧为阿墨江上游者干河和把边江干流川河,均为李仙江两大支流,礼社江、者干河、川河在保护区内的大小支流约50条,与干流多呈大角度相交,组成羽状或格状水系,具有山地型河流特征,河流切割较深,比降大,跌水险滩多,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哀牢山中部以西的河流与东部河流存在着明显差异,东侧支流多发源于滇东高原,河流长,流域面积大;西侧支流多源于哀牢山中部山地,均较短小,但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多急流、跌水、瀑布。
气候:
哀牢山是元江与墨江的分水岭、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亦为云贵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云岭南延分支,起于大理州南部,止于红河州南部,长近千公里,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海拔在3000米以上山峰有9座,主峰3166米。哀牢山在气候上的主要作用在于:冬季弱冷空气被山体所阻,强冷空气翻过山体后已成强弩之末;西南暖湿气流东进时,又受山体阻挡,形成哀牢山以西、以南降水多于东部,气温较同纬度、同海拔的东部地区高,冬季寒潮入侵次数也较东部少。由于山体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中的瀑布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中的瀑布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季风热带、南亚季风热带和青藏横断山系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云南省东西季风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分界线。有力地阻挡了孟加拉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当气流运动到这里后,气温降低,有利于凝结降水,气流越过哀牢山后,减湿增温。故此,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哀牢山区,年降水量达2200毫米,海拔900米以下的哀牢山北麓,年平均降雨量800-900毫米之间。哀牢山保护区在动植物区系上是东亚与南亚、喜马拉雅和印缅区系的汇合处,不少动物南来北至,东进西入。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各得其所,和当地品种一道,形成现今的动物和森林植物群落,而且保留着完整的原始面貌。
植被:
在植物区系的划分上,云南正处在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汇集地带,哀牢山保护区恰恰又处在这一南北交错的过渡地带,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云南高原小区。据《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和《云南哀牢山北段南华大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植物区系分析资料,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有维管束植物207科,720属1813种。其中: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裸子植物7科,12属,20种;被子植物165科,647属,1347种。在众多的植物资源中,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有云南红豆杉等4种;国家Ⅱ级保护有水青树、翠柏等9种;云南省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云南马兜铃等2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