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574
标签:
冷湖镇西沼泽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主湖区南部,为赣江北支、中支和南支汇入鄱阳湖开放水域冲积形成的赣江三角洲最前沿地带,自然保护区内有南山、矶山两个小岛,合称南矶山。保护区管理机构是隶属于南昌市林业局的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以赣江入湖口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
地质地貌:
南矶自然保护区在第四纪以来的地质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中处于中心沉降区,因此它也是不断发育的各古河流水系的汇聚中心。南矶自然保护区具有“二元结构”的冲积—冲洪积相网纹红土、砂砾石堆积,构成了厚达30~75m的沉积地层。在更新世沉积地层或白垩系紫红色粉砂岩基岩上,全新世沉积由下而上,颗粒变细,下部为砾卵石、砂砾石、砂(含砾)组成的粗碎屑,层面清晰,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上部则主要由亚粘土、亚砂土等夹不稳定淤泥质薄层组成的细碎屑。
水文:
南矶自然保护区内河道数目众多,大小河道有50条左右,河道长短不一,形态各异,而且由于冲淤作用还使得河道形态处于进一步的发育和变化之中。最长河道达22.57km,最短也有1.08km,河道总长度为123.53km。
气候:
鄱阳湖区属亚热带暖湿季风区,一年内冬季和东南季风进退交换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振动,对鄱阳湖流域的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一般冬季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流动,由于南移的路径不同,或西北路,或西路南下影响鄱阳湖区,形成每年3~4次的寒潮天气,使湖区寒冷少雨,或出现雨雪天气。
植被:
鄱阳湖南矶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类型多样,显示具有明显的南北植物汇合的过渡性质。湿地植物虽具有地带性“烙印”,但隐域性特征明显。据统计,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15科304属443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1属12种,裸子植物5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99科283属420种。蓼科(Polygonaceae 16种)、蔷薇科(Rosaceae 17种)、豆科(Leghminosae 23种)、菊科(Composifae 31种)、禾本科(Graminae 24种)、莎草科(Cyperaceae 22种)等6科在本区具有明显优势,占有主导地位,对本区植被的构成、动态和区系组成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中的苔草群落Cares spp. Comm.、芦苇群落Phragmites australis Comm.、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 spp. Comm.、蓼群落Polygonum spp. Comm.、针蔺群落Eleocharis spp. Comm.等世界广布种是该区域的主要建群种。中国特有属在本区内仅有3个栽培植物属,即:水杉属Metasequoia、枳属Poncirus、南天竹属Nandina。自然分布植物中无中国特有植物属,此与湿地植被的典型隐域性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