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7945
标签:
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省
概述: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面积2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鳍豚及其生态环境。长江天鹅洲故道是1972年长江自然裁弯而成,总面积约3000公顷,河道全长20.9km,平均宽1.2km,平均水深4.5m,蓄水量1.2-1.5亿立方米。天鹅洲故道水域宽广,水质优良,饵料生物十分丰富,且无污染源,目前已记录到鱼类77种、鸟类102种、植物238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2种,生物资源丰富。
地质地貌: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汉平原南缘,由于地势低平,水流的摆动和冲刷,长江在荆江河道形成“九曲回肠”的独特景观,后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留下了众多的故道(牛轭湖)。天鹅洲故道是1972年自然截弯取直而成。故道呈新月形,环绕天鹅岛,天鹅岛呈椭圆形,东南侧在枯水期与小河镇相连,呈半岛型;汛期则完全被故道包围。
天鹅洲湿地以故道水面为最低,山故道浅滩逐渐向江岸增高。平均海拔一般35米左右,最高点为38.44米,最低点32.91米,相对高差不大。一年一度的江水泛滥,加上洞庭湖的顶托,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形成大片的芦苇沼泽湿地。长江河道的多次摆动在这里形成了“九曲回肠”的故道,留下了珍贵的以大片芦苇沼泽为基础的湿地生态系统。该保护区面积为二点三万亩,据专家调查,区内有一百多种植物可作为麋鹿的食物,这些植物每年的生物量达六千多吨,足够一千头麋鹿采食。而保护区周边还有约四十多万亩的沼泽湿地。
水文: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石首市下游约20公里的长江北岸,故道全长20.9公里,水面面积18 – 20平方公里,汛期与长江相通。
气候: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保护区内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达106千卡/平方厘米,能充分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全年日照总时数1844小时左石,夏季初秋日照多,月平均日照时数达215小时的有7个月(4-10月),全年平均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最多“月日照”出现在7月,为318.8小时,最少“月日照”出现在12月,为25.7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2%。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6.5℃左右,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5℃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6℃左右;最冷月l月份平均气温3.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4.9℃,0℃以上活动积温达6000℃。每年的无霜期长
达261天,超过石首市258天的平均数。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和影响,多偏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洋热低压影响和控制,多偏南风,天气炎热;春季、初夏、晚秋,南北冷热空气经常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汇合交锋,造成较多降水,常出现春雨、梅雨和秋雨。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年降水量达1200毫米以上,其中6月最多,达191毫米左右,1月最少,只有30毫米左右。年平均绝对湿度大17.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左右。历年3-8月均雨量都大于100毫米,4-10月的总雨量高达859.7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4.5%。
该保护区所在的石首市的灾害天气有:阵阴雨、寒潮、低温、大风、降雪、积雪、雹、雷、雾、霜、霜冻等13种,其中值得引起保护区足够重视的主要有旱、涝、风、冻等4种。
土壤: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典型的近代河流相冲积、洪积物堆积而成的洲滩平原,土壤形成的历史不长,成土母质以砂质粘土为主,发育的土壤为草甸土土类。根据80年代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方案,该地区只有一个土类(草甸土),一个来类(浅色草甸土),一个土属(河滩草甸土)。再根据沉积物砂泥含量比例的不同,续分为芦苇河砂泥土、荒地河砂土、荒地河砂泥土等土种,其中又以生长草甸植被为主的荒地河砂泥土为主要土种。从土壤普查家化样分析结果来看,土壤的理化性状较好,如荒地河砂泥土和荒地河砂土,质地适中(中壤土),层次明显,土体构型为A—B—C型,全剖面具有强石灰反应,PH值8.0左右,上下层差异不大,原因在于成土母质为富含碳酸钙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在地势低平,土壤淋溶作用弱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土壤都具有石灰反应强烈的物性。根据家化样分析,表土层(A层,厚度16cm左右)有机质含量1.62%—3.35%,全氮0.12%—0.19%,碱解氮56—132PPM,速效磷5.36—6.27PPM,速效钾127—147PPM,土壤容量1.4g/cm3,代换量20—30me/100g土。
植被:
1997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根据天鹅洲的马蹄形,以洲为轴,设立了五个采样点,经5月、8月、11月三次对保护区水域内的浮游植物进行监测,从采集中的水样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06种,检出种类以8月份最多,达84种。各月份的优势门类:5月份为绿藻门、硅藻门;8月份为绿藻门、蓝藻门;11月份为硅藻门。从镜检结果看,绿藻门、蓝藻门种类的比例最高,甲藻门种类的比例最低,若把各门的藻类从少到多排列,其顺序为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裸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其中甲藻门检出3种,占2.8%;金藻门检出5种,占4.7%;黄藻门检出7种,占6.6%;裸藻门检出11种,占10.4%;硅藻门检出17种,占16.1%;蓝藻门检出31种,占29.2%;绿藻门检出32种,占30.2%。
湿地维管束植物
1997~1998年对长江故道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水生和湿生植物资源和植被概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主要为水域及岸边季节性淹水湿地。采集植物标本经分类鉴定,并参考有关文献材料,整理出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计有高等植物30科,59属69种,其中苔藓植物1科,1属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28科,57属67种。
根据各科所含的种数统计:种子植物含1种的科有13个,占所有种子植物科的46%,含2-4种的科有11种,占所有种子植物科的29.3%,含5种以上的科有4个,占总数的14.3%。最大的科为菊科,含有8种,其次有禾本科,含有7种,其占全部种数的21.7%。从属的统计看:含有1种的属有53个,占全部属的91.2%,毛莨属含有种数最多:4种,其次为眼子菜属含有3种,它们分别为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优势种属,其种数占总数11.95%。
(1)水杉林人工栽培林,有于固堤,主要分布于天鹅村段堤边,面积水大,呈条分布,喜湿润生境,与池杉林相互交错。
(2)意杨林人工栽培林,在保护区内为主要的护堤林,在上口至中中段的右岸(保护区管理)。
(3)旱柳林人工栽培林,栽种于近水缘处,带状连续分布于目上河口村段堤坝,长度曾达4km,极耐水淹。(4)池杉林人工栽培林,条状间断分布于两岸近水缘处,与水杉林镶嵌分布,面积较小,亦耐水淹。
沉水植物
(1)竹叶眼子菜群落为本区水生植被绝对优势种,带状连续分布于河订离岸线约5-10m处,带宽5-10m不等。并在上口岸河口村浅滩处大面积分布,枯水期覆盖整个水面。群落组成较单一,有穗花狐藻、黑藻间杂其间。竹叶眼子菜难成本区的绝对优势种与天鹅洲长江故道水质清澈,营养贫乏,基底较硬有关。(2)穗花狐尾藻群落带关分布于竹叶眼子菜带之处,带宽可达15-20m,植物扎根较深,约3-4m,但主要占领上半层水体,层水体由苦草和金鱼藻占领。(3)黑藻+菹草群落带状分布于竹叶眼子菜内侧,水深较浅,约1-2m经常有许多水绵呈烟雾状分布于群落中,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水体中一大害,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控制。(4)针蔺群落广泛分布于上口河口村段浅滩片,水深约1m,枯水期挺出水面,伴生种有小灯心草和水田碎米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