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周至县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陕西省周至县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3821
标签:
概述: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1984年省政府的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总面积5639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主脊之北侧,最高海拔2996米,相对高差近1800米。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混交林中,分布约1500只的金丝猴,是中国金丝猴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陕03
保护区名称:
周至
行政区域:
周至县
面积(hm2):
56 393
主要保护对象:
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及其生境
始建时间:
1988/5/9
地质地貌: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秦岭褶皱系,地层属礼县-柞水分区,泥盆系是保护区出露地层的主体,占面积的2/3左右,其次是石炭系及中生界地属。
水文: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小河流15条,共有流长大于10公里的河流6条,均为黑河右岸一级支流,汇集于黑河,每平方公里集水面积平均年径流量44.38万立方米,总计汇水面积563.93平方公里,是黑河总汇水面积的38%,是西安市黑河引水的主要水源。
气候: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6.4℃-8.4℃,年降雨量约600-1100毫米,四季中夏季短而炎热,冬长寒冷,秋季低温多雨,春常残雪盖地,直到四月中下旬才解冻;小气候变化剧烈。
土壤: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岩石组成英岩片,南部主要是浅变质性粉沙岩。土壤结构复杂多样,基本有4个土类、7个亚类,11个土属,且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植被: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带、桦木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 截至2012年,保护区内仅基金顶的种子植物就有121科508属、1069种(其中木本植物464种,草本植物605种),占秦岭种子植物总棵树(159科)的76.10%。总属数(995属)的51.10%、总种数(2940种)的36.40%,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大果青杄等7种,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3种,陕西省保护植物7种,共计19种,且大部分植物属于国家特有种, 并发现了大面积的独叶草及巴山冷杉。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