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太白县、眉县、周至县太白山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陕西省太白县、眉县、周至县太白山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3262
标签:
概述: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太白、眉县、周至三县交界处,占地面积5632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1986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太白山顶海拔3767米,为秦岭的主峰。秦岭山脉为中国南北气候和植物的分界线,太白山则处于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区生物交汇过渡地带,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高等植物有20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青树、星叶草、太白红杉等21种;高等动物有27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豹等20多种。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该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类型
森林生态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陕14
保护区名称:
太白山
行政区域:
太白县、眉县、周至县
面积(hm2):
56 325
主要保护对象:
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濒危动物
始建时间:
1965/9/9
地质地貌:
太白山是指东、西太白山及其间的主脊跑马梁与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峰岭和深切河谷的组合体,由主脊和南北延伸的峰岭构成太白山的骨架,海拔多在2600米以上。从构造成因上看,它是一个断块山地,太白山占据了太白断块的主体,其主峰拔仙台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峰,其海拔比北部的关中渭河谷地高3000余米。太白山顶面微向南倾。东西长,南北极窄;北坡极为陡峻,多深切峡谷或障谷。在中山地区山峰尖峭,在中山地区山峰尖峭,岭脊狭窄,山顶浑圆,山脊多呈套谷结构,并有多级阶发育。南坡相对平缓,河谷稍开阔,山脊多呈穹状和平梁状,除上部河段为宽V形谷外,在下部河段均发育了宽阔的槽形谷地,部分地区可见到多级阶地。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地区,寒冻风化异常强烈,现代冰缘地貌发育,石海、石河、石流坡遍布,石环、石圈、冰冻岩柱等也大量分布。第四纪冰川地貌,在主脊及两侧保存较好,尤以拔仙台周围地区最为完整,冰斗、冰蚀湖、槽谷,羊背石、冰碛垄等,冰碛形态极为清晰。 太白山为秦岭山系的最高地段,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成为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山峰。它的形成可追朔到太古代,当时秦岭地区为古海占据,早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张) ,由于嵩阳运动的结果,使太古代地槽开始褶皱回返,初步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的褶皱构造和断裂雏形。远古代初期地壳再度下降,后受吕梁运动的影响,地槽回返褶皱与太古代褶皱一起构成了秦岭地轴。燕山运动初期,开始了以断块为主的运动形式,秦岭隆升,渭河盆地继续沉降,形成了多级断块山地。在新构造运动及后来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受震荡上升运动和侵蚀剥蚀而改变了地貌形态。中生代特别是新生代以来不断的构造隆升,使太白山形成巨大的高度,并在全球气候变异下,在第四纪时太白山发育了冰川。所以,太白山的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因受到南北两侧大断裂的影响,内部有些劈理或错动产生,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主要的矿产有:铁、铜、金、石墨、白云石、石英石等。
水文:
秦岭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太白山的地貌类型决定了其充分发育的河流。主要的河流(流域面积在百平方公里以上或发源于太白山的河流)有10条:东部的黑河、红水河(下游汇入黑河)。南部的湑水河、太白河、红崖河(太白河、红崖河在下游均汇入湑水河)。西部的太白河和北部石头河、霸王河、汤峪河等。东北部的河流基本上流入渭河后汇入黄河,属黄河流域。西、南部的河流流入汉江后汇入长江,属长江流域。其中最主要的4条河流是:湑水河、石头河、霸王河和黑河,均发源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河流不仅是汉中盆地河关中平原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补充,石头河、黑河引水工程,对保证西安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缓解西安市缺水状况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地带中国西北部的暖温带南缘,在这一地区冬季盛行偏北、西北气流,寒冷而干燥,降水偏少;夏季受西南及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炎热湿润;春秋季处于冬夏季的过渡期,气候变化较大,四季分明。7~9月降水量较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有利于植物生长,属典型的内陆季风气候区。 由于受山地条件及大气环流的影响,保护区内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具典型的亚高山气候特点,并形成明晰的垂直变化和气候带。从气候垂直变化看,由低向高依次出现了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其主要气象因子及特征。其中,降水最多月份是每年的7~9月,其海拔高度为2000米左右,这时温湿度配合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每年的3~5月和10~11月保护区内最为干燥,尤以3~5月为甚,随着温度的回升,林内可燃物干燥,造成林火隐患,在冬季11月~翌年3月),保护区内大部分地区有积雪。复杂的气候条件是太白山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环境、生物因素,如地貌、土壤、植被、动物、植物等亦形成相应的垂直变化,在南北坡亦有差异。
土壤: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在中国土壤地理分区中,属黄河中下游,华北山地,秦岭北侧伏牛山褐土、棕壤区(Ⅳ-4c),但因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区域,更由于相对高差很大,因而成土因素的组合复杂多样,形成的土壤类型繁多,并且在山体上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十分明显。按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把保护区的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按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外的为一次的或附加的成土过程,划分出15个亚类。另有倒石锥,面积58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1.02%,陡崖,面积136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2.44%。
植被: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2011年统计,约有种子植物1800余种,隶属于122科,660余属。区内森林面积45725公顷,森林覆盖率81.2%,总蓄积705万立方米。巴山冷杉、太白红杉、牛皮桦、红桦、栎类等为优势树种。列入国家二级 保护植物太白红杉面积达5376公顷,占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11.8%,这样集中连片的分布,在国内外是绝无仅有的。区内有种子植1783种,苔藓植物325种,蕨类植物110种,其中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2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1种,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红豆杉等;二级保护植物有庙台槭、秦岭冷杉、紫斑牡丹等,这些植物大多是古老的科属和孑遗植物。 太白山的植物区系是秦岭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既具过渡性质,又具独特性,是中国特有植物重要的分布中心和起源地。种子植物:太白山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秦岭的76%、63%和55%,占全国的40%、33%和6%。在第四纪太白山的主峰仅受到冰川的侵蚀,所以植物区系中含有单、少种属104个,中国特有属23个。研究表明太白山包括了中国全部种子植物属的15个分布类型,其中热带属有130个,温带属436个和中国特有属23个。 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植物种的研究结果是:锐齿栎林亚带217种,隶属57科,134属;辽东栎林亚带184种,隶属53科,118属;红桦林亚带152种,隶属47科,102种;牛皮桦林亚带173种,隶属52科,113属;巴山冷杉林亚带105种,隶属36科,75属;太白红杉林亚带114种,隶属33科,72属;头花杜鹃灌丛27种,隶属于17科,24属。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