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218
标签:
概述:

“澄江动物化石群”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亿年)40多个门类,100余种动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疑难动物化石等。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见精美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人们研究寒武早期动物大爆发及这个时期的动物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其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距今5.8亿年)、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化石群”(距今5.15亿年)并列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 。

园区距昆明52公里,通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且与全国著名高原构造湖——抚仙湖相邻,彝族、苗族风情多姿多彩。

类型
古生物遗迹
级别
省级
主管部门
国土
序号:
滇36
保护区名称:
帽天山
行政区域:
澄江县
面积(hm2):
450
主要保护对象:
寒武纪古生物化石
始建时间:
1997/12/1
地质地貌:
水文:
本区属珠江水系,仅西部路溪勺村有一条常流水溪向西流入坝区中央的东大河,而后入抚仙湖。抚仙湖是面积仅次于滇池、洱海的云南第三高原湖泊,湖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7米,最深157.8米,溶积189.3亿立方米,是国内第二深内陆湖泊。区内分布的主要地层中,盖层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未出露全,为厚层粗粒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属漏水层;其中含“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筇竹寺组玉案山段为泥岩夹少量粉砂岩层,属优良隔水层;再下分别是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石岩头段、渔户村组中谊村段(含磷层)、上震旦统渔户村组小歪头山段及白岩哨段,均为碳酸盐岩层,是含水层。地层产状向东,西界为山区与坝区交界,大部分含水层暴露于地表,故不利于保护区保存水份,区内饮用水大都是取自堰塘、水库及抚仙湖。
气候:
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纬度接近昆明市,但海拔比昆明低100余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据澄江县气象站资料:全年日照2102小时,无霜期224—274天,年均气温11.9—17。5℃,最高33.7℃,最低—4.4℃,年降雨量947毫米,年蒸发量1756.6毫米,相对温度74%。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1-2米/秒。
土壤:
植被: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