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源县乌云界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湖南省桃源县乌云界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557
标签:
概述: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南部,地处雪峰山余脉的北坡,云贵高原向湘赣丘陵、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典型地带,地处东经111°06′-111°20′,北纬28°29′-28°40′。占地面积33818公顷。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有华中低海拔地区现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2.5%,是湘西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类型
森林生态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环保
序号:
湘30
保护区名称:
乌云界
行政区域:
桃源县
面积(hm2):
33 818
主要保护对象:
森林生态系统及大型猫科动物
始建时间:
1998/5/1
地质地貌: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雪峰山脉弧形构造东北端倾伏部位,同时受武陵弧形构造的影响。总体鸟瞰,呈东西向隆起的脊岭,地貌总的格局具有区域的过渡性、结构的多层性和侵蚀的深刻性等基本特点。第四纪时期区域性的继承式间歇性新构造运动,使西部五强溪拱形隆起,东部洞庭则不断沉降,本保护区正处于这一升降交替过渡部位,地貌格局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从南部边缘山地到北侧沅水河平原,地势逐渐降低,形成一面坡态势。从南部牯牛山(1104.2m)、楚家山(1050.6m)、乌云界91028.1m)一线1000m左右的山脊,到山楚河至平原海拨仅50 m左右,相对高差超过1000m,平均地形比降达1.5‰左右。从南侧边缘山地岭脊到山麓丘陵间,呈现海拨800-1000m、500-700m、300-400m等三级剖面。不同等级的剖面之间见陡坡过渡,各级剥夷面虽较窄,仍呈断续带状分布,与东西向构造线一致。区内各主要溪谷顺应坡面态势自南向北流,大致平行排列,但在其流程中无不弯曲转折,各山谷朝向更是多变。
水文: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处安化暴雨中心,森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丰富,地表水系十分发达。发源于保护区内的大小河流有40条之多,这些河流的特点是:落差大,河床坡降陡,降雨量丰富,水能蕴藏量大。区内发源的河流呈树枝状分布汇聚,无外来水流,自成水系,随后分别注入澄溪、水溪、夏家溪和大洋溪后入沅江,汇入洞庭湖,因此水系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 沅江系洞庭湖“四水”之一,发源于贵州马尾河,全长1050km,流域面积9万km²,年径流量692亿m³。沅水桃源段长99km,天然落差15m,年平均流量2080m³/s,水能蕴藏量30万kw。 保护区内沅水的一级支流有4条,即水溪、澄溪、大洋溪和夏家溪。水溪发源于安化县黄毛尖,流域面积288km2,其中桃源县境内为170km²,年水量3.28亿m³,总落差243.54m;澄溪发源于牯牛山乡仙池界,源地高程233.2m,流域面积303km²,干流长度46km,年水量3.42亿m³,总落差193.2m;大洋溪发源于牯牛山乡黄柏垭,源地高程205.19m,流域面积129km²,干流长度33.5km,年水量1.432亿m³,总落差164.19m;夏家溪发源于杨溪桥乡王家湾,源地高程133.62m,流域面积60.7km²,干流长度23km,年水量0.674亿m³,总落差93.12m。 桃源气候湿润多雨,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保护区的地下水全部属于基岩裂隙水大类的浅变质岩裂隙水亚类。保护区含水岩组包括冷家溪群、板溪群、震旦系下统板岩、变质砂岩、板状页岩等。地下水主要富存于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中,调查泉水点的一般流量为0.077-0.375 l/s,平均地下径流模数1.033 l/s··km²,富水性中等。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K+Na-Ca和HCO3-Cl-K+Na-Ca为主。pH值为5.4-6.8,矿化度0.022-0.080 g/L,硬度0.49-1.71德度,水温16℃-20℃。
气候: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低温阴雨,湿度大,云雾多;夏季天气炎热,多暴雨;秋季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具有典型山地气候特征;冬季天气冷凉干燥,多大风,霜冻频繁。保护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2℃,最暖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5.4℃,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3.2℃,保护区年平均气温比桃源县城气温低2.4℃,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温-15.8℃,年平均无霜期为270天,太阳辐射总量年均值为209.5KJ/cm2,年日照时数为1098.5h,年日照百分率为22%,年降雨量在1800-2500mm之间,年均值为1887mm,相对湿度年均值为86%。
土壤: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湘中丘陵平原向湿润的武陵山地过渡的地区,土壤有明显的红壤向黄壤、由红壤经黄壤向黄棕壤过渡的特点,所以,在保护区内,既有红壤,又有黄壤和黄棕壤的分布。 保护区内土壤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红壤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内海拨300—400m以下的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主要是板页岩风化物,也有红色砂岩风化物。黄壤分布于海拔400—700m处的低中山地区,主要发育于板页岩上;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700-800m以上的山地,黄棕壤沿上述高度由东向西延伸,向上一直扩展到山脊地带,由此可见,虽然保护区内山体不高,但垂直带谱齐全,只是带谱较窄;同时黄壤和黄棕壤带谱下限的海拔高度也比较低。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和水稻土。紫色土在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紫色砂页岩低丘地区,分为三个亚类: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耕性中性紫色土;水稻土在保护区内分布面积较小,其前身可以是红壤,也可以是紫色土,其类型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和潴育型水稻土。
植被: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据调查,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有216种,隶属于35科79属,占湖南已知蕨类物种数、属数、科数的60.9%、69.8%、74.2%。乌云界蕨类植物优势群落是鳞毛蕨科和水龙骨科,分别占保护区蕨类物种数的19.0%、15.7%。 ②种子植物资源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860种,隶属168科、768属,其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9种,被子植物161科751属1831种。按性状分,区内有木本植物1011种、草本植物1065种、藤本植物215种,因此,乌云界是湖南植物区系丰富的地区之一。木本植物的科、属和种的数量分别占湖南省木本植物总数的78.0%、68.8%和43.3%。另外,该区植物的分布类型多样,含中国植物15个地理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的原始种类和珍稀种类比例较高。原始种类如木兰科、八角科、腊梅科、金粟兰科、杜仲科、小檗科、木通科、大血藤科和五味子科等在区内均有分布,孑遗植物银杏也分布于保护区内,这表明该区植物区系历史古老。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和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蓖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榧树(Torreya grand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23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地形成了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多种成分汇集、过渡性明显。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既具有丰富的温带成分,又具有浓厚的热带色彩,各类热带成分共304属,热带属数占保护区木本植物总属数的45.4%;各类温带成分365属,温带植物属数占保护区总属数的54.6%。热带和温带两种区系成分所占比例接近,说明该区植物区系具有热带和温带成分过渡的性质,同时具有华东、华中和华南植物区系汇集和过渡的性质。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具有较多的中国特有属,其数量达28个,其中银杏、大血藤、杜仲、伯乐树等还是我国特有的单科或少种科植物,因此,更增添了它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③真菌资源 乌云界的真菌有162种,隶属于28科49属。其中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有木耳、香菇、红汁乳菇等30余种,药用菌有灵芝、云芝等10余种,毒菌有灰花纹鹅膏、亚稀褶黑菇等20余种,这些都是具有良好开发利用价值的大型真菌。 区内有中国新记录种2种(沼生花褶伞、蓝绿乳菇),湖南省首次记录种10种(朱黄湿伞、大杯香菇、长棱鹅膏、本乡鹅膏近似种、拟托草菇、绒白鬼伞、褶纹鬼伞、变蓝粉褶菌、黄乳牛肝菌、轮纹韧革菌)。不难看出,该地真菌资源丰富,不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④植被类型多样性、典型性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群峰叠嶂,最大相对高差达1000m,形成多样的独特生态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区内植被类型多样,除了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外,还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7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组,几乎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这在中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带内都是罕见的。 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50m ~500m,随着海拔的递增,气温的递减和降水量的增多,依次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00m~700m)、落叶阔叶林(700m~900m),中山草甸(900m ~1100m)四个垂直带谱,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但是这种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垂直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因纬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水平分布的变化,表现在构成群落的物种上有所差异外,还表现在群落的镶嵌现象突出以及过渡地带类型更为多样。这种分布规律在中国华中地区乃至中亚热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