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中期与唐末期的两次商人起义

中国唐中期与唐末期的两次商人起义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325

标签:

摘要: 中国唐代商人起义 相关链接 中国唐代商人起义 商人起义的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较为辉煌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盛时期。有印度、波斯、高丽等众多其它国家的商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各种商...

中国唐代商人起义

商人起义的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较为辉煌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盛时期。有印度、波斯、高丽等众多其它国家的商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各种商业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唐朝商业的繁华,出现了许多象洛阳、长安这样繁华的商业都会。

商品经济的发达,商人的势力自然有所增强。商人不仅经济实力强大,更是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但是尽管如此,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仍然相当地下。按照唐朝的法律,商人不仅是不能做官,就是连普通老百姓的地位都不如。唐太宗曾对大臣房玄龄说:“脱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踰侪类只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意思是商人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好处就可以了,千万不能让他们做官,和朝庭上的圣贤明君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在唐高宗时期,更出台了一系列歧视商人法令,如商人不得穿黄衣服,不得坐马车等。更为甚者,商人的生命财得不到任何法律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然引发了商人的抗争,迫使他们与唐代末年的地方军阀势力联手,共同对抗朝庭。所以在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反叛”商人,他们试图通过采取武力的方式进入国家政权体制。

唐朝中期的长安商人起义

第一次商人起义是发生在唐德宗建中三年的京城长安。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不久,藩镇势力日渐骄横。颇有雄心的德宗皇帝对此十分不满,决定以武力削藩。无奈藩镇叛乱不断,“河南、河北连兵不息”,由此国库日益空虚,军费开支逐渐紧张起来。这时,主张“以刑名整齐天下”的奸相卢杞及其同党赵赞、韦都宾等认为:“货泉所聚,在于富商”。于是,他们打着“借商”的招牌,对长安工商业者大肆掠夺,“京兆尹丰祯督责颇峻,长安尉薛萃荷校乘车,搜人财货,意其不实,即以搒捶。”以致“京师嚣然,如被盗贼”。面对政府这一野蛮的搜刮行径,城市工商业者忍无可忍,“长安为之罢市,百姓相率千万众邀宰相于道诉之”。最后德宗迫于群众的巨大压力,也不得不下诏废罢了这次所谓的“借商”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工商业者第一次统一的政治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唐朝末叶的成都商人起义

第二次商人起义是发生在唐昭宗天复二年八月的成都。经过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唐朝已是名存实亡,各地军阀混战一片。“机智权勇,出于流辈”的王建在四川的争战中逐渐崛起,并于昭宗大顺二年荣升西川节度使。“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纳直言,好施乐士,用人各尽其才。谦恭俭素”,然而他又“多忌好杀,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刚刚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王宗涤便是其中的一位冤死鬼。宗涤是他的假子,因其“有勇略,得众心”而遭到王建妒忌。王建为自己建造王府。绘以朱丹,老百姓目其色而称为“画红楼”。由于宗涤本姓华名洪,王建以画红与华洪谐音而心生疑窦,遂有诛杀之念。恰逢大将王宗佶等人也害怕他的战功,便散布流言蜚语进行诬陷。昭宗天复二年,王建趁机将他召回成都责问,宗涤难以自辩,慷慨陈词:“三蜀略平,大王听谗,杀功臣可矣!”最后宗涤惨遭缢杀。广大工商业者和军队将士听到这一消息异常悲愤,“成都为之罢市。连营涕泣,如丧亲戚”。以此表达了对这位深得士心民心的大将的拥戴和对滥杀功臣的王建的愤慨之情。

商人起义的意义

这两次罢市分别发生在唐朝中期的长安、唐朝末叶的成都,都是当时经济繁华、工商业者相对活跃的都市,罢市活动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典型性。尽管规模还十分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城市工商业者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有了初步提高,因而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