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C-D代表团访问WDC-B报告 ======================== 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WDC-D)代表团应世界数据中心苏联中心(WDC-B)的邀请,于1990年10月上、中旬访问了 WDC-B。 WDC-D代表团组成: 孙鸿烈 团长,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主任 蒋宏耀 副团长,国家协调委员会秘书长、协调办公室主任 罗百昌 国家协调委员会委员 都 亨 国家协调委员会委员、空间学科中心主任 李文海 海洋学科中心办公室主任 董士仑 天文学科中心副研究员 沈建华 地震学科中心工程师 施慧中 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工程师 温小蕾 地球物理学科中心工程师 在访问期间,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李俊雄同志陪同孙鸿烈团长访问了苏联中心和苏联科学院的有关单位。 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时,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席涅奇泰连科和秘书长勃金到机场迎接, 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会见了孙鸿烈团长,地球物理委员会设宴招待代表团。 孙鸿烈团长因另有重要工作,在访问莫斯科后提前回国。 代表团访问了WDC-B所属的日地物理学科中心、固体地球物理中心、水文、气象学科中心、 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中心以及为WDC-B提供主要数据的一些单位,包括苏联科学院地磁、电离层及无线电波传播研究所, 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研究所 (以上单位在莫斯科); 普尔可沃天文台、苏联地质部全苏地质勘探研究所(以上单位在列宁格勒)以及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 这次访问,WDC-B给予热情友好的接待,通过访问,我们了解了 WDC-B的组织及数据存储、处理情况, 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和途径。 1 WDC-B的主要情况 ----------------- WDC-B现有四个学科中心,隶属三个部门: 1.1 水文气象中心 ~~~~~~~~~~~~~~~~ 水文气象中心设在莫斯科州的俄勃宁斯克市,属苏联国家水文气象及自然环境管理委员会的全苏水文气象信息研究所, 这是一个实体挂两块牌子的单位。该所的任务是采集(搜集)、处理、保存、传输气圈及水圈的数据, 因此,该中心掌握了气象学、海洋学、冰川学、火箭、卫星、海啸及地球转动方面的数据。 从数据存储量之大及技术装备齐全方面来看,这是WDC-B四个学科中心中最大的一个中心。 数据库储存了大量印刷资料、计算机早期穿孔卡片资料和五万盘以上磁带数据; 计算中心装备了苏联国产统一系列机(EC- 1055,内存4兆,外存6个磁盘29兆)和一些微机。 穿孔卡上的数据正转录到磁带上来,并开始使用光盘。该中心除苏联自己观测的数据外, 还采集了各个大型国际科研计划的数据,包括“全球大气过程研究计划”、“国际海洋十年研究计划”、 “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等等。 1.2 日地物理学科中心 ~~~~~~~~~~~~~~~~~~~~ 日地物理学科中心设在莫斯科市,属于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委员会。 该中心收集了太阳活动及行星际介质(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及相关事件、太阳活动指数、太阳磁场、太阳风、行星际磁场及电场等)、 电离层现象(电离层各种参数、电离层扰动等)、地磁变化(地磁场要素值、地磁活动指数等)、宇宙线和极光的数据。 其中缩微胶片近万张。装备有一台EC-1055型计算机以及其他照相、复制、阅读仪器设备。 这个中心现有人员18人,其中地球物理学家4人,工程师4人,技术员9人,另外还有一名兼职的数学工作者。 数据存储、处理及人员办公所占的面积约500m2。 1.3 固体地球物理学科中心 ~~~~~~~~~~~~~~~~~~~~~~~~ 固体地球物理学科中心设在莫斯科市,属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委员会, 收集的数据包括地震学(强震及最有意义地震和地震记录缩微胶卷、数字地震记录、地震台月报、 地震及其震源机制目录)、 重力测量(全球重力场及其异常图、重力加速度值编目)、地磁测量(地磁场及其异常图、地磁场要素测量值编目)、 现代地壳运动(现代地壳运动 速度图及速度计算值编目)、地热(地热流等值线图,地热流值编目)、 古地磁及考古地磁方面的数据。这个中心是四个学科中心中规模最小的一个中心,人员及设备都不多, 但工作很细致, 在数据处理及软件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1.4 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中心 ~~~~~~~~~~~~~~~~~~~~~~~~~~ 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中心设在克拉斯诺达尔边区黑海边上的格连奇克市,属苏联地质部南方海洋地质勘探工作综合公司。 该公司是苏联在世界大洋国际海域找铁锰结核及固体矿物的主要机构,集科研、设计、仪器设备制造、海上勘探、数据处理为一体。 目前有十艘考察船,其中四艘5600吨级。工作任务包括海底地质勘探、水深测量、矿藏的普查、勘探和环境监测。 采用的方法有地震勘探及地震声学探测、海底综合调查(电视摄影、水声及剖面仪观测)、多道磁测、重力测量、地热场参数观测。 同时进行海底取样及摄影、大面积水文调查、样品基本成分的高精度测定等。 在我们访问时,还有四艘船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工作,所取得的数据很多, 因此,数据中心只保存那些意义重大、有代表性的数据。这里是苏联国家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数据中心,作为世界数据中心, 还是今年才决定的事情,但由于基础很好,目前已初具规模,到今年年底新的大楼完工后,其规划将可能比水文气象中心更大。 这四个中心组成WDC-B,名义上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委员会协调,实际上是松散的。 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席是著名大地构造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弗•弗•别洛乌索夫,这次因患病,未能参加会见。 各学科中心的经费由其所在部门承担。 2 双方交谈的几个问题 -------------------- 在这次访问中,苏方对加强双方的合作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双方就以下几个有关双方合作的问题交换了初步意见: 2.1 数据交换 ~~~~~~~~~~~~ 除双方已在各自的WDC数据目录上列出的数据外,双方同意加强双方数据的及时交流工作。 2.2 数据处理 ~~~~~~~~~~~~ 双方都表示了加强在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方面合作的愿望, WDC-B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中心提出了在1991-1992年间互派三个科技人员到对方完成某项科研课题的建议, 我们原则上表示赞同,具体研究内容、人员及时间需根据双方实际情况待进一步协商。 2.3 科技人员及管理专家互访 ~~~~~~~~~~~~~~~~~~~~~~~~~~ (1)WDC-B代表团将在明年5—6月间访问WDC-D,进一步讨论双方的合作问题; (2)WDC-B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中心建议明年9一10月间在该中心举行一次WDC-B, WDC-D和WDC-A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中心负责人及专家会议, 讨论如何加强和改进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处理、交换方面的问题,我们同意了这一建议。 WDC-B曾在去年提出与WDC-D在行星地球物理和减轻自然灾害的研究方面合作的建议, 这次由于时间比较短促,未能进行进一步的交谈,拟在明年WDC-B访问 WDC-D时再行商谈。 3 几点看法 ---------- 这次访问的时间比较短,了解情况难以全面和深入,以下几点只能说是我们初步的看法: (1)WDC-B采集的数据量比较大,而且面比较广,如WDC-B1采集了现有的各个国际气象和海洋科研计划的数据, 该中心所在的全苏水文气象信息研究所还掌握了苏联全国的水文、气象数据; 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中心掌握了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 由于他们在这些大洋做的工作比较多而且比较细(他们在印度洋是分期分片进行探测的,现已基本完成印度洋北部的探测工作, 正向南部发展),所以数据量是相当大的。 (2)WDC-B在技术上虽然还赶不上美国,但他们基本上是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数据中心,而且主要的技术装备是苏联自己制造的, 我们虽然有的学科中心的技术装备比他们好,但总体上我们还是落后于他们,而且我们的设备主要是进口的, 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加倍努力。 (3)研究工作比较细致。他们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在现代技术装备不足的情况下,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的处理, 形成了能满足各方面需要的不同参数、不同空间和时间范围、不同比例尺的图件(磁带或印刷品)和其他形式的资料, 不但为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4)他们之所以能采集这么多很有价值的数值和取得许多成果,国家投资比较多是一个最根本的因素。 从保证科学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来说,这方面的投资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