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情况

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情况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5248

标签:

摘要: 概述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地理坐标为103°46'00"~102°03'32"(E),32°54'02"~33°15'56"(N)。1978年建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982年批准为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本区因处于青藏高原东南斜面向四川盆地的...

概述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地理坐标为103°46'00"~102°03'32"(E),32°54'02"~33°15'56"(N)。1978年建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982年批准为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本区因处于青藏高原东南斜面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各种地貌作用营力交错复合,现代喀斯特作用的钙华沉积形成各种造型地貌,建造类型之复杂,结构组成成分之多样,景观类型之集中,在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中,独树一帜。1992年12月,九寨沟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1999年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组织保护区网络。保护区面积643km2,主要保护对象为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和大熊猫。

地质

九寨沟奇特的地貌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地貌作用过程。古老的地质构造奠定了现代地貌发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根据本区地层出露是以上古生代海相地层为主的特点看,从上古生代到三叠纪时,本区曾是一片汪洋和浅海、滨海的环境,沉积了厚层的灰岩,局部有砂岩类层。以后,经历了华力西和燕山的造山运动。其中,华力西造山运动使本区古生界与三叠系整体一致卷入,成为区内碳酸盐类最集中,褶皱最频繁的地段。后又经造山运动的反复作用,终于海洋变为陆地,岩层发生变质、褶皱和断裂(包括节理)发育,以北西和东西向构造为主,层面交错切割,岩层比较破碎。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运动的兴起,第四纪新构造的强烈地震活动频繁,以上升为主,河流在原始地面上沿着构造上的薄弱带发育,塑造了九寨沟这样高原斜面上缓缓倾斜的Y形水系格局。从第四纪更新世时,区内的分水山地许多海拔已达到4000m以上,进入了雪线的范围。随着冰期气候的到来,高山发育了冰川。冰川从冰斗、悬谷中溢流出来,山谷冰川可以伸展到海拔2800m的谷底,留下了它们的多道终碛、仙碛和像长海等堵塞湖泊。海拔2800m以下地区,由于冰川未直接到达,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箭竹等孑遗生物残存下来。冰川后期的气候适宜时期,在海拔2000~4700m的高寒范围内的山地和谷地,由于流水作用、生物作用,喀斯特作用得到了最旺盛的发展,它们融合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钙华层层堆高,垂直河流方向形成大小不等的钙华堤坝,堵塞水流形成湖泊或阶梯状的海子群,水流的外溢下泻,形成高大的瀑布或低矮的跌水。一些湖泊中因水生植物和苔藓以及藻类的繁衍,变得五彩缤纷。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