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风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16-11-10 07:02:54 UTC

标签: 干热风   

干热风(dryhotwind)天气是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 它是影响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在我国北方主要麦区,春末夏初,正当小麦灌浆乳熟阶段, 常遇到一连几天的又干又热的西南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干热风天气。 有的地方称之为“干风”、“火风”、“热风”、“旱风”等。

干热风天气的形成

产生干热风天气的原因一般可归纳为两种:

一种是春夏之交,极地大陆冷空气南下,高空处于槽后脊前, 地面为一冷高压,我国内陆地区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如冷高压较长时间维持少动,冷空气变性增温,刮又干又热的西南风, 这就形成了干热风。冷高压维持时间越长、干热风持续时间也越久, 强度也越大。这种类型的干热风称之为极地大陆冷空气南下型。

另一种是由于高空形势为副热带高压,伸向江南、青藏高原至新疆, 蒙古为一暖脊,暖平流较强,热带大陆暖空气源源北上,地面为一热低压, 当地处于此低压北部,即此处于“北高南低”的气压场形势下, 刮又干又热的偏东风,形成干热风。这种类型的干热风称之为热带大陆暖空气入侵型。

当干热风天气出现时,气温急升,空气相对湿度骤降, 日照充沛,风力较大,蒸发加强。此时正值小麦灌浆乳熟阶段, 在干热风天气的影响下,小麦植株体内水分失调, 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灌浆过程受阻,以至青枯早死, 麦粒皱秕,从而造成减产。小麦受干热风危害时,由于叶绿素来不及分解, 所以植株表现青枯、灰绿、青灰等现象, 比正常小麦早死3~5d,减产5%~10%,严重者减产20%。


本文链接: 干热风的形成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