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16-11-03 06:25:00 UTC

标签: 手工业    北宋   

北宋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仍和前代一样,有官营与民营两大类。 这两类手工业,无论是生产规模、生产技术、从业人数以及产品种类与产量等各方面, 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民营手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已远远超过了唐代的水平。 其所以取得如此重大成就,显然与生产关系的改善、科技的创新以及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是密切相关的。在民营手工业中,城镇商品生产专业户的迅速发展尤为突出, 这一趋势正充分体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突飞猛进的势头。

现分别就官营及民营手工业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官营手工业

官府手工业按门类分隶三监。皇室及朝廷之用品生产隶少府监; 土木营建隶匠作监;武器及各种军需装备生产隶军器监。 各监均附置各种作坊。官府手工业分工很细,专业化水平高、 技术亦先进,生产管理尤为严格。就专业分工论, 例如少府监所辖之文思院,共领三十二“作”(即专业), 还兼领原属后苑造作所之“绣作”、“裁缝作”等十“作”。 从文思院之分“作”,即可窥知官府手工业专业化水平之高。

唐代官府作坊以无偿劳动之“番匠”为主,辅以雇佣之“明资匠”。 宋则以雇佣之“募匠”为主,辅以“鱗差”,而“鱗差”也是有偿的。 这番改革对发展官府作坊是有利的。

宋代官府作坊规模庞大,例如军器监所辖有万全兵匠三千七百人, 东西作坊工匠五千人,技术亦先进,特别是火药的发明, 引导军工业向新方向发展。军器监制作之各种火器,都是当时最新式的武器。 除三监之属各作坊外,官府手工业尚有造船、冶拣、铸钱等项,散布各地。

官府手工业管理甚严,产品均书工匠姓名,以资考核。 工匠工资级别则按技艺水平及年资来评定。除中央所掌之各项官府手工业外, 各地方尚有地方各类官营手工业,生产各类产品以供地方政府需求和上贡朝廷。

民营手工业

北宋民营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门类齐全,工艺水平亦高。 其中尤以纺织、制瓷、印刷、造纸等最为发达。

民间作坊发展很快,一般均以专业户形式出现的。以纺织业之“机户”最突出, 市场丝织商品主要仰给于此。宋代丝织手工业仍居纺织业之首位, 以两浙、成都府、梓州、河北及京东诸路尤为著称。 丝织品是宋代主要出口商品之一。麻织业集中在成都府路和广南西路。 闽广一带产棉,棉织业也较发达。

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印染业的迅速发展。民间染坊甚多, 印染技术水平也较高,可印染花绸、布。

制瓷是北宋民营的另一项重要手工业,官府也有瓷窑。 北宋制瓷业较前代又有重大进展,不仅产量大,工艺亦有所创新, 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当时制瓷业分布地域颇广,瓷窑亦多。 其中最驰名的有开封官窑、禹州均窑、定州定窑、汝州汝窑及越州哥窑, 号称五大名窑。此五窑中除开封官窑为官营外,余均民营。 江西景德镇亦于此时兴起,政府曾派官驻此制瓷,进贡朝廷。 此外,各地尚有不少民窑,生产各种瓷器。由于瓷器和丝织品一样, 也是宋代主要的外贸出口商品之一,故发展亦颇突出。

印刷业在北宋有较大发展。雕板印刷虽肇始于隋唐之际, 但至北宋始广为普及。北宋除官府大事刻印书籍外, 民间书坊、书肆也大量印书,刻书卖书已成为民间世业之一。 东京、杭州、成都、福建为北宋几个著名的印刷业中心,其中尤以杭州刻印最精。 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板,更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印刷业发达,进而推动了民间造纸业的发展。 各地原料不同,造的纸也各具特色,名优产品亦不少。

冶铁也是民营手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冶铁作坊一般规模较大,雇工亦较多,由朝廷设“监”管理。

北宋盐业除官营外,还有官督民营。 经营盐业的都是地主豪商,一家有数井或数十井,雇用工匠亦多。

以上列举是一些较重要的民营手工业作坊,也是民营手工业的主体。 其他各业都有作坊,不一一备举。总的看,北宋时专事商品生产的民营手工业作坊, 几涉及各个行业,甚为繁荣。民营作坊的兴盛,正反映了其时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

除了作坊,还有传统的农村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 此外,便是个体手工业者。他们都是从农业或其他阶层分离出来的贫民, 依靠手艺或自制少量商品街头叫卖,或受雇于人临时服务。 当时东京的“绣户”、“杂货工匠”等,都属于此种个体手工业者。

综合上述,便可概见北宋手工业的组织及其繁盛情况。


本文链接: 北宋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