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益州北部历史地图 蒋琬放弃汉中,屯兵涪县,后增加汉寿,姜维撤汉中增汉寿,后远居沓中避祸; 姜维意图固边,联系羌胡,一度大致兰州和西宁
蜀汉益州北部(汉中、巴西、梓潼等郡)的历史演变(东汉末年至蜀汉时期)
一、东汉末年的益州北部格局
地理范围 益州北部主要指汉中郡(今陕西南部)、巴西郡(今四川东北部)、梓潼郡(今四川广元至绵阳一带)及广汉郡北部(今德阳、绵阳)。这一区域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刘焉、刘璋统治时期(188-214年)
刘焉任益州牧后,将州治从雒县(今广汉)迁至绵竹,后因战乱迁至成都,但北部仍为军事重镇。 汉中张鲁割据,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控制汉中至巴郡的米道(五斗米道),成为益州北部的实际割据势力。 刘璋时期,巴西、梓潼等郡因张鲁威胁,成为防御前线。
二、刘备入蜀与益州北部的整合(214-219年)
刘备夺取益州(214年)
214年刘备击败刘璋后,益州北部仍面临张鲁的威胁。 巴西郡(阆中)成为刘备的军事据点,张飞、霍峻等将领驻守。
汉中之战(217-219年)
战略目标:刘备为巩固益州北部,与曹操争夺汉中。 关键战役: 定军山之战(219年):黄忠斩夏侯渊,刘备占据汉中。 曹操退守关中,刘备派魏延镇守汉中,设“汉中王”称号。 行政区划调整: 分巴西郡北部置巴东郡(今达州、万州),强化防御。 梓潼郡作为成都北部门户,由霍弋等将领驻守。
三、蜀汉时期的益州北部治理(221-263年)
军事防御体系
汉中防线:魏延提出“重门之策”,在汉中外围设据点,以逸待劳。 巴西、梓潼防线: 巴西郡(阆中)为第二道防线,张飞、王平曾在此抵御曹魏进攻。 梓潼郡(涪县)为成都北屏障,诸葛亮北伐时在此屯田、练兵。
诸葛亮北伐与益州北部的作用
物资供应:汉中、梓潼是北伐粮草转运枢纽,诸葛亮在汉中设“汉乐二城”屯田。 人才储备:巴西郡(阆中)出产谯周、杜琼等文臣,梓潼郡(涪县)为武将来源地(如李严)。
曹魏的多次进攻
228年:曹真、张郃攻汉中,被赵云、邓芝在箕谷击退。 230年:曹真伐蜀,因大雨退兵,巴西、梓潼未受实质威胁。 263年:钟会、邓艾灭蜀之战中,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后,巴西、梓潼相继陷落。 四、益州北部的人口与经济
人口迁移
刘备入蜀时,将汉中部分人口迁至成都,导致汉中空虚。 诸葛亮北伐时,从汉中、梓潼征调兵员,补充蜀汉军队。
经济特点
农业:汉中、巴西郡(阆中)是重要产粮区,支持北伐后勤。 盐铁:梓潼郡(涪县)有盐井,巴西郡(阆中)产铁,为蜀汉提供军需。 五、蜀汉灭亡后的益州北部(263年后) 曹魏将汉中、巴西、梓潼纳入雍州、梁州,成为对抗东吴的前线。 西晋时期,益州北部逐渐融入关中经济圈,失去三国时期的军事重要性。
总结
益州北部在蜀汉时期是军事防御核心,汉中之战奠定其战略地位,诸葛亮北伐依赖其资源。曹魏多次进攻均未能突破,最终因内部空虚和邓艾奇袭而失守。这一区域的历史演变深刻影响了三国格局。

在微信里搜索“开源集思”或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