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科考简报2005年第2期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科考简报2005年第2期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3625
标签:

贡献者 :

单位 :

地址 :

电话 :

邮箱 :

东北黑土区考察组顺利完成面上考察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东北黑土区考察组2005年9月15日至24日,历时10天,行程4000公里,按计划完成了黑土区的面上科学考察工作。 东北黑土区考察组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松辽水利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研究员担任考察的技术顾问。考察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哈尔滨市,吉林省长春市,辽宁省铁岭市等14个县(市、旗、区)。从9月15日开始,考察组先后实地考察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阿尔山市、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黑龙江省的克山、拜泉、克东、海伦,吉林省的榆树、长春市二道区及辽宁省昌图县。共考察小流域33条,召开县、市级座谈会5次,省级专家座谈会1次。 这次面上考察,重点调研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近50年、特别是近20年来各地水土流失的发展过程、现状与趋势;2、各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方式、程度、不同防治措施的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生态及经济效益;3、基层、农民对水土流失的关注程度、对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积极性;4、各地已治理/控制的水土流失面积、尚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当地承担治理费用的能力;5、各阶层对舍饲、轮牧、封山育林、退耕等措施的态度及其实施情况;6、取消“两工”及“农业税”后,水土流失治理面临哪些挑战?7、黑土层“锐减”及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增施有机肥的可行性及潜力;9、粮食生产及商品粮数量及其潜力;10、对水土流失治理中占地的态度及其补偿问题的意见与建议;11、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执行情况,有何意见和建议;12、《水土保持法》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修改意见和建议。考察中,沿途各地有关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普遍反映: 1、人们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普遍很高,但各级政府在水土保持方面的资金投入少,重视不够。由于干部考核中没有水土保持指标或占的比重很少,加之水土保持措施投资大、见效慢,很少有领导干部将其作为“政绩工程”去运做;而且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要经过几年、几十年才能体现出来,其损失很难准确计量,造成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2、“两工”取消后,水土流失治理面临更大挑战。近两年来,各地普遍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加之农民对过去两工付出的“代价”,过去通过政府行政命令实行“群众大会战”来解决水土保持中需要的义务工已没有了政策上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地区也很难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大多数地方在上一轮土地承包中,基本没有留出“机动地”,也给以后水土流失治理时的占地补偿带来新的困难。同时,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一些地区农村劳动力出现不足,农民对出工的价格期望也增加了,农民热望于见效快的投资方式,这些都增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难度。3、当地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东北黑土区为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最高曾达550-600亿kg,近几年来每年向国家提供225-250亿kg商品粮。黑土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器”。但地方财政困难,一些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很难拿出资金用于水土流失防治。4、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是缓解水土流失强度的有效措施。在水土流失比较强烈的区域,适当进行生态移民,加强城镇化建设,利用黑土区人均耕地多、耕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坡度较大的坡耕地、坡顶及沟蚀严重的区域退耕,加强植被恢复及封禁,可有效缓解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将解决农村贫困、教育、交通等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同时,加强荒山荒坡的承包力度,延长承包时间,可到50-100年;解决好水保林砍伐的审批程序,使树木、树种得到及时的更新,使承包户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才能使其加大投资力度,刺激其进行治理与管护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水土保持建设中。 5、《水土保持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不明确,水保部门执法难度大,监督执法难度更大;同时,缺少配套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水土流失治理涉及水利、农业、林业、民政、环保、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投入分散,造成治理资金的浪费,需要加强协调和统一规划,将治理政策、资金、措施、区域结合起来,联合攻关,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率。通过对黑土区的面上考察,我们初步认为: 1、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必须尽快治理的地步。黑土土层很薄,开垦前的原始土壤厚度多在60-80cm,伴随200余年来垦殖过程中的土壤侵蚀,特别是近50余年来的高强度轮作,目前耕作土壤厚度普遍在30-40cm,坡度较大的地方少于20cm,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破皮黄”。黑土母质为黄土状亚黏土,理化性状均不适合于农业生产,上覆的黑土层流失后,黄土母质几乎没有生产力。不像黄土,它的土层厚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此次考察中,特意参观调查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伦站和前进村的模拟试验,人为去掉30厘米表土后,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基本绝产。一旦形成侵蚀沟,不但治理难度大、费用高,而且对生态、农业的危害也增大。同时,治理措施需要长期维护,更需要上下游的协作。因此,将水土流失控制在“萌芽”状态是最经济、有效的时刻。2、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坡耕地治理为主,各地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收到实效。黑土区以漫川漫岗地貌为主,不同部位应实施不同的措施。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生态林、经济林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沟谷治理与小流域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调查中了解到,在石质山地上挖水平坑难度大、成本高,而且需要客土,造林的成活率低,其生态、经济效益很难得到体现。由于降雨量相对偏少,造林的树种和规模都会受到限制,应优先考虑栽种草灌。3、大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砍伐、植被退化后土壤侵蚀发展速度惊人,应引起足够重视。这次考察中发现,大兴安岭东西坡的大部分地区,如科右前旗、牙克石、博克图、扎兰屯等地,过去为林区,植被覆盖度高,水土流失较轻。但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也很重。目前大兴安岭南段表现为山上土层几乎流失殆尽,石质风化壳出露,植被稀少,降雨易产流、形成山洪,在山脚形成侵蚀沟。大兴安岭中、北段由于过去森林植被发育好,土层较厚,但植被破坏后,特别是近20年来形成了较多的侵蚀沟,加之冻融作用强烈,诱发重力侵蚀,侵蚀沟沟壁陡峭,沟壁后退、沟床加深及溯源“三维”侵蚀均在强烈发展之中。坡面、坡脚的大小侵蚀沟均很发育,对次生林地及森林砍伐后开垦的耕地破坏严重,对道路、通讯设施、村镇也有一定破坏或威胁。4、黑土侵蚀与土壤退化密切相关,应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上加强投入。近20多年来,黑土区普遍推行并采用的耕作方式严重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物理性状恶化,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加速了侵蚀。黑土200余年的开垦历史走过了中原3000年的历程,目前农业过于依赖化肥、农药,有机肥用量锐减,长期单一耕作,秸秆还田、绿肥施用严重不足,土壤深松不够,随粮食带走的土壤养分得不到补充,造成土壤主要养分的普遍缺失,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直接威胁黑土区商品粮基地的安全,需要加强在政策、法律、宣传上的引导和调控,同时加强在种植业结构、粮食价格、林特畜产品价格的调控。5、应加强科学问题的研究,为水土保持提供理论依据。目前,黑土区的水土保持科研还很薄弱,许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严重影响水土流失的防治和治理措施的推广。目前迫切需要在水土流失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估算方法及其指标体系,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估算方法及其指标,水保措施的水资源效应评估方法,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来防治黑土的水土流失、黑土水土流失中主要驱动力的作用过程与机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数据获取方式--离线申请

请用户耐心阅读 数据使用声明 , 并填写以下内容:

[1] 填写离线申请表与使用说明 下载

[2] 填写数据共享协议 下载

[3] 填写数据应用成效说明 下载

将以上3项文件填写完毕后,纸质 邮寄 到本资源点,待我们工作人员审核完成后, 即可申请本数据。

数据共享群--扫描二维码入群
数据共享群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