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5989
标签:
黑龙江省国家自然保护区
概述:
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 面积12133公顷,1980年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地处小兴安岭南坡达里带岭支脉的东坡,海拔高度在280—707米之间,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群落类型复杂多样,是中国和亚洲东北部很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区。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区已成为保护和研究中国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地。
地质地貌:
保护区境内峰峦起伏,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复杂的山区地形。主山脉为南北走向,次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地形总趋势是北、东、西三面较高、中央和西南部较低,其中部分核心区及部分实验区位于盆地上。保护区的最高山峰是位于北部的岭来东山,海拔为707.3m,向南逐渐降至本区的西南端永翠河北岸,海拔仅为280m,全区海拔平均为400m左右,相对高度在80-300m之间。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山顶较浑圆,山体两侧多不对称,一般南坡短而陡,北坡缓而长,平均坡度在10—15°之间,局部地段为20—40°以上的陡坡。
该区出露的岩石种类有海西期的花岗岩、斑晶花岗岩,少部分为太古代的花岗片麻岩。
气候:
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大陆的东缘,深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在变性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严寒、干燥而多风雪。夏季多受副热带变性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集中(其中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气温较高。春秋两季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量小,易发生干旱。秋季降温急剧,多出现早霜。
该区因纬度较高,太阳辐射量较少。年平均气温只有-0.3℃,年平均最高气温7.5℃,年平均最低气温-6.6℃;≥10℃的积温在1700℃左右,≥5℃的积温在2000℃左右,>0℃的的积温在2200—24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676mm,全年平均降水日数120—150天;积雪期130—15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蒸发量805mm。年日照数1850h左右,日照率43.5%。年平均地温1.2℃,冻土深度2.0m左右,沟谷冷云杉林下的局部地段可出现岛状永冻层。河流结冰期长达5个月(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无霜期100—120天(5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全年的主风向为西南风,一般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西北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冬长夏短,夏季湿凉多雨,冬季严寒干燥。
土壤:
全区的土壤共划分为4个土纲(淋溶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有机土纲)、4个土类(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和14个亚类。因本区海拔不高,无明显高山,土壤的垂直分布不明显,只有地域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分布于山坡地,占保护区面积的84.91%;非地带性土壤为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占保护区面积的15.09%;其中草甸土占1.20%,分布于林中空地、河岸台地上;沼泽土占13.07%、泥炭土占0.82%,均分布于河流两岸的低洼地和山间谷地排水不良的地段。土层厚度在30—60cm。山坡地的暗棕壤是生长着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具有较高肥力的土类,其表层具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以壤土为主、向下层石砾含量渐多,土壤剖面通体呈酸性,土色以暗色为主、向下逐渐变浅,土壤肥力较高。
植被: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有6种,即水曲柳、黄菠萝、钻天柳、紫椴、野天豆、红松。药用植物有贯众、乌头、三棵针、升麻、五味子、党参、龙胆等7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