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GIS的集成化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是GIS向纵深和外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GIS技术特点和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GIS发展的最高水平。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系统间的集成,属横向集成;二是系统内的集成,属纵向集成。前者扩大了GIS的外延作用,后者强调了GIS的内部优化和功能。

GIS作为地理空间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工具,不是独立存在的,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系统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有的甚至可以认为就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如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图像处理系统、专家系统、计算机制图系统、虚拟现实系统、多媒体系统等。与这些技术和系统的集成,极大地扩展了GIS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显示的能力,拓展了GIS的应用范围。如GIS与遥感技术的集成,极大地增强了数据的获取与更新能力;与GPS的结合,产生了GIS导航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产生了智能GI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集成,产生了网络G[S、移动GIS、无线GIS;与多媒体技术集成,产生了多媒体GIS;与虚拟现实技术集成,产生了虚拟现实GIS等。

同样,GIS内部及GIS的系统之间也存在着集成问题。由于GIS技术早期自由发展和商业化的原因,数据格式和系统功能定义存在普遍的异构,造成了严重的信息鸿沟和技术壁垒。集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途径。在GIS内部,由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结构上的差异,数据的多源性、多尺度性(多空间维尺度、多时间尺度、多分辨率尺度、多比例尺)和数据质量(如精度不同)的差别、数据库的分布性、数据分析应用模型的各异性、软件系统开发技术的多样性等也需要进行集成(李建松,2006)。

14.2.1. GPS、RS与GIS的集成

虽然GIS在其理论和应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单靠传统GIS的使用却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对信息快速、准确更新的要求。而与GIS独立、平行发展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为GIS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测时定位、导航系统,可为航空、航天、陆地、海洋等方面的用户提供不同精度的在线或离线的空间定位数据。

RS在过去的20年中已在大面积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之中还将会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三个方面,全面出现新的突破。近几年,科学家们和应用部门逐渐地认识到,单独地运用上述三种技术(“3S”技术)中的一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一些应用工程的需要。事实上,许多应用工程或应用项目需要综合地利用这三大技术的特长,方可形成和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的能力。“3S”技术的集成应用于工业、农业、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导航、捕鱼、公安、消防、保险、旅游等不同行业,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市场价值。

目前,国际上“3S”的研究和应用开始向集成化(或一体化)方向发展。在这种集成应用中:

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车、船、飞机、卫星等)的空间位置。

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

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

1.“3S”技术集成中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

为了实现真正的“3S”技术集成,需要研究和解决“3S”集成系统设计,实现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基本问题。

(1)“3S”集成系统的实时空间定位

研究“3S”集成系统的传感器实时空间定位以及系统行进过程中快速确定相关地面目标的方法和实现技术。

(2)“3S”集成系统的一体化数据管理

 研究“3S”数据的集成管理模式、数据模型,设计和发展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以实现图形、图象、属性、GPS定位数据等的一体化管理,为“3S”的集成处理和综合应用提供基础平台。

(3)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理论与方法

研究从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和CCD立体对象中自动、快速和实时地提取空间目标位置、形状、结构及相互关系和空间目标的语义信息的理论与方法。

(4)基于GIS航空航天遥感影象的全数字化智能系统及对GIS数据库快速更新的方法

研究如何依托已建立的GIS系统来实现航空、航天遥感影象的智能化全数字过程,并从中快速发现在哪些地区空间信息发生了变化,进而实现GIS数据库的自动/半自动快速更新。

(5)“3S”集成系统中的数据通讯与交换

数据通讯是“3S”技术集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例如在环境监测、灾害应急、自动导航和自动加强系统中,需将GPS记录数据和遥感成象数据(CCD记录和雷达记录等)实时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或反之将所有数据传送到量测平台上去,为此,需要研究:数据单向实时传送的理论和方法、数据双向实时传送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交换的理论和方法。

(6)“3S”集成系统中的可视化技术理论与方法

“3S”集成系统中将有不同分辨率、不同时相的大量图形和影象数据,需要研究它们的多级分辨率和多尺度表示在各种介质和终端上的可视化问题。

(7)“3S”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CASE工具的研究

主要研究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技术的“3S”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软件开发、维护的自动化技术,设计和发展专用于“3S”集成系统设计的CASE工具。

(8)“3S”集成系统中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分布式网络集成环境

“3S”集成系统研究是一项涉及到多专业、多用户、多数据的综合研究课题,它需要一个强大而又有效的硬环境支持。这其中包括:多种软件系统(GIS软件ARC/INFO、MAPGIS、GeoStar等,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VirtuZuo,遥感图象处理系统ERDAS,GPS数据处理软件WuCAPS等)的综合使用;多类型数据的快速传输;多用户的工作方式。该项研究应根据“3S”集成系统研究的特点与特殊要求,为“3S”集成研究设计提供一个多种空间信息数据获取方式与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融为一体的基础研究环境。这种集成化环境的研究完成,可以将多种数据集中在一起实现共享,特别是网络化的数据传送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将数据传送到各用户,为“3S”集成的演化研究提供条件。

2.“3S”集成模式

(1)“3S”系统的部分系统的集成

GPS+GIS,即利用GIS中的电子地图和GPS接收机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可以组成各种电子导航系统,可用于车船自行驾驶,航空遥感导航等。RS+GIS,对于各种GIS,RS是其重要的外部信息源,是其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反之,GIS则可为RS的图像处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辅助数据,以增大遥感图像的信息量和分辨率,提高解释精度。RS+GPS,GPS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实时系统。由于GPS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定位精确性,由最初的大地测量,发展到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和航空摄影测量。GPS作为一种定位手段,可应用它的静态和动态定位方法,直接获取各类大地模型信息,解决RS传感器位置和姿态的快速定位问题,也解决了RS信息的定位问题。现在GPS与航摄仪(如RC30)连接,在航空摄影瞬间,测定摄影中心的空间位置和航摄仪姿态,使摄影测量外业控制工作大大简化,从而使卫星遥感信息和摄影测量信息(采用DPS技术)直接进入GIS数据库成为可能。RS+GPS+GIS,集RS、GPS、GIS技术的功能为一体,可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以解决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由“3S”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可见,它们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技术的联合应用日趋增多,集成理论的探索也日益深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技术系统逐步走向综合或集成,充分显示了学科发展从细分走向综合的规律。

(2)按照集成系统的核心来划分的集成方式

其一是以GIS为中心的集成系统,RS和GPS作为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和更新手段,充实系统的信息和加强系统信息提取功能,以不断保持系统的现势性。反之,GIS则为遥感的信息提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提高遥感识别精度和可靠性,并为GPS定位点上所采集的各种数据提供管理、分析、制图等手段。其二是以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为中心的集成,该集成系统的特征是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GIS和GPS是为遥感影像处理服务的,如GPS和RS结合,可提高遥感对地观测精度,实现对地动态监测等。

(3)按照系统集成的技术水平级别来划分的集成方式

① 松散的集成模式

三个系统虽彼此独立,但各技术系统拥有自己的用户界面、数据库和工具而在其内部通过数据通讯实现相互结合。

② 三者合一、各取一部的结合模式

这里的合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融合,而是三者具有统一的用户界面,但各自仍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和工具库。做到的只是表面上无缝的结合,数据传输则在内部通过特征码相结合,这只是某种思想和方法的合一,并非将系统完全融合,系统各取一部,是取各自的技术系统特点,构成专题性实用型的集成系统。

③ 三者完全合一,整体结合的模式

这种结合要求集成系统具有统一的用户界面、统一的数据模型和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工具库,可同时实现对图形和图像数据的处理,GPS直接与系统相接,为实时动态监测提供定位和导航。要实现该种系统的集成,需要研究的是集成系统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管理、模型分析等问题,使之能有效地处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精度的空间数据。

14.2.2. GIS多源空间数据集成

1.多源数据的特点

多源空间数据由于获取手段、获取方法、数据记录格式等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语义性

地理系统的研究对象的多种类特点决定了地理信息的多语义性。同一个地理信息单元, 在现实世界中其几何特征是一致的,但却对应着多种语义。它们因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解释,造成了语义分异问题。

(2)多时间尺度

时间尺度指数据表示的时间周期及数据形成周期的长短。时间尺度是表达地理特征变化和过程内在规律所必需的条件。多源数据存在这种多时间尺度问题。根据时间周期的长短,地学数据的时间尺度可分为季节尺度数据、年尺度数据、时段尺度数据、人类历史尺度数据和地质历史尺度数据。不同尺度的地学数据在处理上应区别对待,如地质历史尺度、大区域的数据在处理上可以作为常量使用。因为地理过程的连续性,在数据中可以用细小时刻的瞬时状况表示时段的平均状况(闾国年,2003)。

(3)多分辨率

地理空间数据由于多数据源特性,会产生多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分辨率等问题。

(4)多比例尺

多比例尺是由地图测绘的特点决定的。人们为了反映相同地理区域地形特征的细节程

度,采用了不同的测图比例尺。在计算机还没能对数据进行有效的自动综合处理之前,多比例尺数据库的建设是必要的。

(5)多数据格式

多数据格式是由GIS软件和数据生产软件不同的记录或交换格式决定的。是当前无缝集成的主要障碍。

(6)多空间维数

GIS当前主要表达的是二维几何信息,但随着GIS的发展,2.5维数据、3维数据也将成为GIS管理分析的数据内容。

(7)多精度水平

    由于数据获取手段、方法、目的的不同,数据的精度会存在差别。

(8)多参考系统

 由于数据生产来源不同,不同的部门和应用领域可能提供不同的投影方法和坐标参考系统。GIS的数据分析需要在同一的投影和坐标系统中进行。

(9)多表达形式

在GIS中,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是常见的形式,随着GIS的发展,DEM数据、正射影像数据、电子扫描数据、多媒体数据等也会成为GIS的重要数据内容。

2.多源数据的集成模式

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主要是针对多种底层数据和考虑与越来越多的GIS的数据的集成。主要有三种模式:

(1)数据格式转换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GIS数据集成方式。主要问题是各GIS数据文件之间缺乏同一的语义和结构描述,转换不能完全表达源数据的信息,存在信息丢失问题。数据转换的过程复杂,多数只能通过导入/导出模式进行,往往转换后还要进行编辑,不利于在线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另外,这种将数据统一起来的做法,也违背了数据分布和独立性原则。

(2)数据互操作模式

互操作是数据集成的新型模式。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为了真正实现各种数据格式的互操作,需要每种格式的宿主软件都按照同一的规范实现数据访问接口,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而且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是通过服务器实现的,这两个数据服务器实际就是被访问数据格式的宿主软件,它们需要同时运行才能实现互操作过程。

(3)直接数据访问模式

指一个GIS软件实现对其他软件支持的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存取和空间分析,用户可以使用一个GIS软件存取多种数据格式,其原理是利用空间数据引擎的方法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它是数据格式转换的理想方式,但构建成本高。

为了解决数据格式转换带来的种种问题,理想的方案是在一个软件中实现对多种数据的直接访问。多源空间数据的无缝集成(Seamless Intergration of Multi-Source Spatial-Data,SIMS) 就是这样一种技术(闾国年,2003;李建松,2006)。

    ①格式无关数据集成。GIS用户在使用数据时,可以不必关心数据存储于何种格式,真正实现格式无关数据集成。

    ②位置无关数据集成。如果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如Oracle和SQL Server)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甚至Web服务器中,如果使用文件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一般是本地的。通过SIMS技术访问数据,不仅不必关心数据的存储格式,也不必关心数据的存放位置。用户可以像操作本地数据一样去操作网络数据。

    ③多源数据复合分析。SIMS技术还允许使用来自不同格式的数据直接进行复合空间

分析。SIMS技术的核心不是分析、破解和转换其它GIS软件的二进制文件格式,SIMS提出了一种内置于GIS软件中的特殊数据访问体系结构。它需要实现不同格式数据的管理、调度、缓存(Cache),并提供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的互操作能力。

SIMS的访问机制是:提供了访问多种格式数据的能力,对每一种数据格式的访问最终通过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data Engine)实现。数据提供者由一组空间数据引擎组成,每个引擎负责访问一种数据格式。比如,SQL Server引擎访问存储在SQL Server中的空间数据,oracle引擎访问Oracle Spatial数据库,SDE引擎访问ESRI SDE支持的各种数据库,Arc/Info引擎存取Arc/Info Coverage,等等。为方便引擎的管理和调度,每个引擎具有统一的接口,封装成一个动态连接库-DLL(Dynamic Linking Library)。类似于一些软件的插件(Plug-in或Add-in)机制,引擎DLL存放在特定目录下,程序启动时自动搜索该目录,动态调入并注册。

3.多源数据的融合

一个GIS平台系统要与多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连接,对各种信息源而言,其数据采集手段、数据模型、物体分类分级标准、属性信息编码及几何位置精度等各不相同,所以当GIS平台系统在引用这些数据时必须经历一个识别、筛选、整合、存储等加工过程——即多源数据融合过程。多源数据融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在各种数据库中存在的模型差异、精度差异、几何位置差异和属性定义差异等进行加工处理,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多种数据源的完全转换或信息共享。

多源数据融合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目标编码体系的统一,几何位置、形状的统一,数据模型或结构的统一。融合的算法包括检测层融合、时空层融合、属性层融合和符号层融合等。

4.空间数据的概括(地图综合)

如果要建立现实世界模型,不管是否满意,不进行空间数据的概括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中,概括用于地图比例尺缩小过程中减少地图表示内容的复杂度,强调精华,摒弃糟粕,维护地图对象间的逻辑关系与唯一关系,以保留地图的审美质量。概括会造成地图目标之间的空间竞争。数字系统(如GIS和数字制图系统)中的空间数据概括可理解为一个在减少特定应用的细节时又最大化了特定应用的信息方面,实现了代表现实世界不同部分模型间的转换处理。

大多数具有制图功能的数据库都对应于一定的比例尺,称之为主导比例尺,其它比例尺(从属比例尺)都小于主导比例尺。理论上,从属比例尺的数据可以从主导比例尺数据经过抽取、整合、重组等产生。这个过程称为地图概括(或地图综合)。如果这个过程在数据分析、显示时,由程序自动完成,则称自动概括(综合)。地图自动综合的目的就是建立从多尺度表示到不依(无)比例尺的无缝的空间数据库。

地图的自动概括虽然不是新的研究课题,但存在着许多难度。人们提出了多种算法,如:面向信息的综合方法,面向滤波的综合方法,启发式的综合方法,专家系统的综合方法,神经元网络的综合方法,分形的综合方法,数学形态学的综合方法,小波分析的综合方法等。但它们并没有完全解决地图综合的所有问题。

14.2.3. GIS与应用模型集成

GIS与应用模型的集成,既可以发挥GIS空间操作方面的优势,又可以提高GIS应用系统的分析功能,弥补GIS在专业应用领域的分析功能的不足。

1.集成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GIS与应用分析模型的集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GIS与数据模型之间的数据交换的通道问题。因为GIS数据模型主要是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它们与多数应用分析模型在对空间离散化的方式存在区别。其次,模型开发人员往往缺乏对GIS功能的认识,未能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对模型进行重新构造的现象也是可能存在的。三是应用分析模型结构固化,难以调整并融人新的技术方法。四是模型参数的自动获取程度低,缺乏空间数据对模拟结果的可能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用分析模型在参数调节上缺乏直观的调节途径,有时需要领域专家的手工调节。五是模型的基本假定与求解方法并未作为整个模型的一个有效成分,不利于用户对模型的选择和使用。

在GIS领域,GIS的数据模型也缺乏应用分析模型所需的时空数据结构,不具有同时处理空间数据和时间数据的结构化可变性问题的能力,也不具备建立和检验模型的直接途径。表现为:

(1)GIS缺乏时序分析能力。

(2)不同GIS之间通常采用导入/导出方式来实现数据交换系统集成,这不适宜连接外部的分析模型。

(3)GIS的时间、空间插值与采样功能比较弱,缺乏有效和通用的空间分析方法。

(4)在三维分析模拟和可视化方面,技术还不成熟(闾国年,2003;李建松,2006)。

2.集成的关键技术

应用分析模型提供了对专业应用领域特定问题的求解能力,而应用分析模型需要的数据、计算结果的表达等需要GIS开发者解决。所以GIS与应用分析模型的集成就是以数据为通道,以GIS为核心的系统开发过程。应用分析模型与GIS通过数据交换联系在一起,并以空间上的联系为基础。GIS功能的实现和模型的数值求解都涉及对地理空间的离散。应用分析模型的空间离散的基本技术是网格的剖分,即构造相互连接的网络,如矩形网格、三角形网格、正交曲线网格等(闾国年,2003)。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应用分析模型的要求,将地理空间(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剖分,并自动获得网格节点或中心点的数据,用来表示各种模型参数的空间分布,直接形成应用分析模型所需的数据文件。而模型的空间离散所形成的网格数据,在增加空间地理坐标的情况下,则可形成GIS所需的空间数据文件,并被GIS直接调用,利用GIS的空间表达功能对模型数据进行可视化表示。

3.集成方式

    现有的几种集成方法如下:

(1)源代码集成方式

是利用GIS的二次开发语言或其它支持的语言将分析应用模型进行改写,使其与GIS完全兼容,成为GIS一部分的集成模式。其优点是,应用分析模型在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形式上与GIS完全一致,比较灵活和有效。缺点是需要GIS和领域知识的结合。

(2)函数库集成模式

将开发好的应用分析模型以函数的形式保存在函数库中,集成者通过调用函数将其集成在GIS中。函数可以使用静态和动态两种连接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实现高度的无缝集成。缺点是分析模型的状态信息很难在函数库中进行有效表达。

(3)可执行程序集成方式

GIS与应用分析模型均能够以可执行文件的方式存在,二者的内部、外部结构均不变化,

相互之间独立存在。二者的交互可以约定的数据格式通过文件、命名通道、匿名通道或者数据库进行,可以独立方式或内嵌方式集成。优点是集成方便、简单、代价低。缺点是由于数据的,交换通过操作系统,所以运行效率不高。

(4)DDE和OLE集成

DDE是动态数据交换,OLE是对象连接和嵌入。这种集成方式通过服务器和客户两个主题存在相互提供服务。在这里,GIS和应用分析模型分别为客户和服务器,属于一种松散的集成模式。优点是集成方便,灵活、代价低。缺点是稳定性不高,效率低。

(5)基于组件的集成方式

组件技术是当前最流行的软件系统集成方法,组件技术有COM、DCOM、CORBA、JavaBeans等,多数GIS软件商也提供GIS工具软件的组件产品,如ArcObject、MapX等。它们可以在高级语言水平上实现组件式集成。

14.2.4. 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

    GIS与专家系统的结合是建立智能化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SDSS)的重要途径。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

../_images/image0026.jpg

图14-4 GIS与SDSS结构比较(李建松,2006)

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当前GIS可以认为是用于空间决策的空间信息系统,还不能满足解决复杂空间决策问题的需要,特别是非结构化问题。它还缺少模型库、知识库以及推理机制等必不可少的知识处理功能。GIS与SDSS在结构上存在着区别(图14-4)。

与MIS对应的,GIS可以看做是用于空间决策的空间信息系统。目前GIS的分析功能还不很强,灵活性还不够,它的逻辑结构和智能层次不能满足解决复杂空间决策问题的需要,特别是那些非结构化的问题。为更好地辅助空间决策,GIS需要增加对描述性知识和程式式知识的处理功能。目前GIS还不适合用于对各种知识形式的处理,作为空间决策支持统(SDSS)的神经中枢还存在不少缺陷,但可以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GIS可以嵌入到一个SDSS中,用于空间信息处理(闾国年,2003)。

14.2.5. GIS应用平台集成

企业GIS需要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材料管理系统、工程档案管理系统等进行紧密集成。企业应用GIS和其他系统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以GIS为核心的Intranet企业级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通过GIS系统,也使管理部门一些相对封闭的数据真正走向开放,从而节约了企业的投资,推动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闾国年,2003)。

下面重点介绍MAPGIS与建设行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集成的模式。

1.面向建设行业的工作流与OA办公平台模型

在OA平台的研发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OA办公的模型,这个模型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能够描述审批过程“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能描述“由谁做”,“做什么”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这里的OA办公模型包括:过程模型、组织模型和业务模型。图14-5 是OA办公的模型的组成结构。

过程模型的主要功能包括灵活的工作流程管理,即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方便地定义工作

流程、各种文件传输流程,以及表单控制功能。为网上审批、交互式电子政务综合办公系

统提供了有效的实现方式。组织模型可以灵活定义组织结构,并可以被过程模型和业务模

型引用。业务模型主要内容包含:表单、打印报表、工作日等。实业务模型可以被过程模型和组织模型引用。

OA平台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OA平台功能接口与OA可视化自定义工具。OA可视化定义工具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工作流自定义、用户与组织结构自定义、工作时间自定义、计划任务自定义。

2.GIS与OA集成体系结构

在OA与GIS集成上,需要解决如何将工作流与GIS紧密集成,通过在业务对象与工作

流引擎之间建立一个通道,工作流引擎通过业务对象访问应用数据库,而业务对象通过通道将应用数据传输给工作流引擎,其体系结构图14-6。

../_images/image00420.gif

图14-5  OA办公模型结构

../_images/image00612.gif

图14-6  OA与GIS集成体系结构

../_images/image00716.gif

图14-7  数据管理组件体系

3.面向建设行业通用数据管理组件

面向建设行业通用数据管理组件以mapgis7.0为数据管理平台将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和DEM数据统一管理起来。按数据的格式分类,包括矢量、影像、DEM数据。按数据应用种类,可分为基础地理数据、市政设施数据、规划成果数据、审批成果数据等。其体系结构如图14-7。

4.基于mapgis和mapgis flow的GIS与OA系统集成研究

MAPGIS7.0将工作流管理集成到GIS系统平台中,工作流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为政府及

企业搭建“一站式”服务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系统的空间数据中心管理、工作流管理、综合事务管理、业务定制引擎管理、综合查询统计管理、辅助决策及数据挖掘管理等模块有效地支持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等工作。

MAPGIS7.0采用基于网络控制的工作流模型,实现了业务的灵活调整和定制,解决了GIS和办公自动化的无缝集成。通过拓扑关系能够自动实现条件判断、循环、会签等功能。

工作流控制模块与动态表单模块充分考虑了“MAPGIS工作流+其他厂商自定义表单”和“其他厂商工作流+MAPGIS自定义表单”两种情况,与多层安全体系挂钩,不同用户可以对应不

同表单,支持多级子表和数据字典。平台完全按照国际工作流联盟规范搭建全面支持XML,系统以组件方式构建,提供基于ASP和ASP.NET的开发环境以及丰富的开发实例,方便用

户快速搭建各种信息系统(尤其是与空间数据中心紧密相连的政务系统)。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以用户自己定义为基础,通过工作流技术来串起整个系统的实现逻辑。系统利用组件(COM)、图文一体化、工作流等关键技术,完成了显示和控制、查询统计、报表设计、数据分类、权限控制、表单设计和控制等主要应用,所有应用都是基于用户自己定义的思路,可以由用户自己设计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应用,用以满足不

断改进的管理方法、不断变化的业务规则和业务种类、不断提高的数据处理要求等。

14.2.6. GIS与多媒体技术集成

多媒体技术(Multia-Media)是一种集声、像、图、文、通讯等为一体,并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和感知信息,以形象化的、可触摸(触屏)的甚至声控对话的人机界面操纵信息处理的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对GIS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应用模式的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得GIS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更灵活,更友好。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MGIS)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技术融为一体,为GIS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和广阔前景。它不仅能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业、决策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生动、直观、高效的信息服务,而且将使电脑技术真正走进人类社会生活。多媒体技术在GIS领域的深入应用,乃至出现具有良好集成能力的MGIS是技术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