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

1 机构

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 址:中国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通 讯: 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邮 码:100101

电 话: 2011118-325 或 419

传 真:2031995

中心主任:王广福

联络员:温小蕾

王广福 高级工程师 男 1938年4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2年8月毕业于北京 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兼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主任。1976年以前,主要从事军工科研科技工作,参加过人造卫星环境模拟实验室建设;核爆炸强震观测仪器研制;多次参加我国空间和地下核试验地震效应观測和研究工作。70年代末,参与院重点科研项目地学高溫高压实验室筹建。80年代,主要从事测震学和地震仪器理论研究及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工作。出版《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与检查》、《现代地震台网观测技术》专著两部,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 余篇。1990年任情报研究室主任,1993年4月任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主任,并从事地球物理文献情报研究与管理、编辑出版以及地球物理学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高美庄副研究员女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地磁和空间物理研究工作,在日地关系和磁暴预报研究方面发表论文30篇。1984-1987年受美国空间环境实验室的遨请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从事研究工作,1989年至1993年4月任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主任,为WDC-D 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曾参与中国日地物理预报中心的创建工作,负责地球物理預报中心,有效地开展了枪救余山地磁台历史资料及其数据库的建立。

2 数据内容

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的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研究,数据收集范围主要是:地磁、地热、重力、脉动哨声、考古磁学、地震、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盆地演化、人工地震测深、电磁测深等。

2.1 佘山磁照图

我中心现保存有1877—1960年中国上海余山台观测磁照图三万五千张,全部照排在缩微胶卷上,共34卷。并对破损较重的磁照图进行了裱糊,修复;近期内拟对磁照图数字化,约10兆数据量(五分钟采样一次)。

2.2 地磁交换数据

与WDC-A,WAC-B,WDC-C1,C2交换了南极中国长城观测站1986年2—3月时均值,日均值,及月均值数据;还交换了1980年代中国地区长期变化98个复测点数据。

2.3 地磁台链观测资料

(1) 海南岛三亚台2MB,南极(中山、长城站)30MB,漠河站30MB,北京十三陵地磁台从1990年下半年,将有磁暴简报,K指数、地磁观测报告。

(2) 南极长城站地磁台从1986年有地磁观测报告;南极中山站地磁台,从1991年将有磁暴简报,K指数,地磁观测报告。

(3) 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北京十三陵台、漠河台,海南岛三亚台构成地磁台链,计划每分钟采样一次,磁照图可以与国外交换。

2.4 地球基本磁场和高空物理

(1) 地球基本磁场

中心拥有1870—1977年中国地磁测量资料汇编,包括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年均值资料,约20盘片(360kB)。

(2) 地磁复测量(地球基本磁场测量)

中心有本世纪50—80年代中国地磁测点资料,并绘成相应年代五要素等值线图 (包括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约1MB。

(3) 脉动资料(1GB)

北京怀柔感应式地磁脉动仪观测资料1985年12月22日一1986年7月13日模拟磁带和笔尖记录;

长春、兰州、北京1988年7月至目前峰年观测资料。

2.5 电磁测深

攀西(1984—1985 年);

四川,云南(1984—1985年);

华南、华东、河南、安微及福建(1986—1987年);

江苏、上海(1988年4月至今)。

数据量共为:10.8MB。

2.6 人工地震测深资料(约71MB)

(1) 1977年西藏当雄一亚东400km剖面测深资料(150个点);

(2) 1979—1981年随县东部一启东750km剖面测深资料(300个点);

(3) 1983年山东聊城一荣成600km剖面测深资料(300个点);

(4) 1984年攀西地区600km测深资料(1000个点);

(5) 1986—1987年福建人工地震约1MB剖面测深资料(900个点);

(6) 1981—1982年西藏中法合作人工地震约1000km剖面资料(1000个点);

(7) 1988年广东连县一惠东县400km剖面人工地震资料(300个点)。

2.7 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约720kB)

(1) 花岗岩和辉长岩在400MPa和400°C以内的强度扩容,应力-应变关系实验测试资料;

(2) 橄榄岩在3GPa,1500°C以内的强度,蠕变应力-应变关系实验测试资料;

(3) 大理岩在200MPa,室温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实验测试资料;

(4) 花岗岩破裂中的蠕变和扩容;

(5) 页岩与时间有关的变形和强度;

(6) 水压力对砂岩的流变性状的效应。

2.8 地热资料(720kB)

(1) 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中国温泉分布图;

(2) 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测温及热流资料;

(3) 浙江、福建等地中国各类岩石物理资料;

(4) 闽浙等省中国地热田有关资料;

(5) 东部地区中国新生代火成岩资料;

(6) 闽浙地区地壳上地幔温度场资料。

2.9重力与构造(200kB)

(1) 海南岛地壳厚度资料(1977年5月);

(2) 海南岛地区重力实测资料(1977年5月);

(3) 攀西地区深部构造轮廓图及重力资料(1984年10月);

(4) 新疆深部地壳构造资料(1983年);

(5) 福建、福州及漳州重力实测资料(1986-1987年);

(6) 全国深部地壳厚度资料(1988年)。

2.10 物探(1.5MB)

(1) 地震物探对湖南拮昌和山西太原剖面(与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合作),约1.5MB;

(2) 电法物探数据500kB

国家305项目,石油新疆地区实验室(标本测定)。

2.11 考古地磁(1MB)

(1) 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苏、江西、甘肃、宁夏古代地磁场方向数据,近6千余年的虚地磁极地理座标(BC.4495—AD.1500);

(2) 陕西省半坡新石器时代姜寨遗址考古地磁数据BC.6495年;

(3) 北京、西安、洛阳、湖北、陕西、湖南、浙江、江西地磁总磁矩随时间变化曲线 BC.4495—AB.1911;

(4) 中国洛阳地区古代地磁场强度数据BC.500—AD.1900;

(5) 中国洛阳地区古代地磁场方向变化数据BC.475—AD.1850;

(6) 北京地区古代地磁倾角的长期变化资料BC.900—AD.1900;

(7) 新疆、广东、福建、四川、广西、辽宁新石器至清朝地磁强度变化资料。

2.12 古地磁资料

(1) 福建长乐的山前、首祉、龙下三地点第四纪古地磁地层测量数据;

(2) 浙江下涯阜下震旦纪测量数据;

(3) 山西大同第四纪玄武岩22个地点分析单及部分测量数据;

(4) 山西大同白垩纪、株罗纪古地磁分析单;

(5) 山西静乐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古地磁采样单。

2.13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0000,1:5000000,1:8000000)

(1) 地形、地貌、立体地貌图;

(2) 重力:自由空间(Free Air)重力图,Bouguer重力异常图,空间重力异常图;

(3) 磁力:平面图及磁力异常平面图;

(4) 地球动力学图;

(5) 地质图;

(6) 大地构造图;

(7) 新生代沉积盆地图。

2.14 中国大陆与海洋地球物理图(1:5000000)

以上共十三项内容数据,是地球物理研究所拥有的宝贵资料。其中的2.2项做为第一批交换数据分别与WDC-A、B、Cl、C2交换过;2.3项已开始建立数据库,并陆续录入数据;数据库格式已按WDC的标准格式及我国国家标准格式(国家地震局科技司汇同有关部门出版的地磁标准格式)定义;2.1项目前正按WDC地磁标准格式录入我国已公开发表的佘山地磁时均值数据,预计1993年底全部录完,将汇入WDC出版的激光盘,向全球发行;2.4—2.13项数据。要视今后经费的多少,陆续进行;为尽早按WDC或国家标准格式录入计算数据库而努力。目前2.4 — 2.13项数据一部分在纸上,一部分在磁带磁盘、软盘上。我中心现拥有多台PC486,PC386及PC286计算机,还有一台 VAX11/780计算机,CALCOMP平板式绘图仪一台,CALCOMP A1数字化仪一台,CD-ROM激光阅读器一台;今后还计划引入新机型计算机以满足建立数据库系统及数据处理,计算机联网需要。

该中心成立以来与WDC-A、B、C2交换数据先后获得:

(1) 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出版的激光盘:

“Selected Geomagnetic and Other Solar- Terrstrial Physical Data of NOAA and NASA”;

“Solar-Terrestrial Physical of NOAA and N ASA”。

(2) 美国地质调査局出版的全球地震台网资料。

(3) “Geophysical of North Amrican”。

(4) 前苏联在10°S—40°N,100°E —130°W,这一区域重力资料(存贮在磁带)。

(5) 美国GOES卫星磁场1981—1986年数据,在缩微胶片上。

以上资料先后为新疆乌鲁木齐天文台、北京天文台、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关课题组提供服务;以上激光盘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学科的WDCs数据格式,为建数据库提供了极大帮助。

3 发展设想

世界数据中心WDC的建立源于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其目的是为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建立档案。该计划是在南北两极、高中纬度和赤道地区进行地球物理观测,包括固体地球物理、海洋、大气、行星际空间等方面13个观测项目。这是广义的地球物理研究对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不断细化和交叉,地球物理研究对象亦发生变化。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系指固体地球物理部分,包括重力学地震学、地磁与地电学、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热学、勘探地球物理学等分支学科。对于这样一个集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复杂的学科,任何一个部分或单位,只可能具有某一或某些方面的优势,因此,要使WDC-D地球物理 学科中心真正成为全国的中心,必须联合从事地球物理工作的各个部分,集合分支学科的发展优势,对地球物理学科中心进行统一规划,并取得多方支持。故在近期内,拟建立全国地球物理学科委员会,作为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的学术机构。

WDC建立之初的宗旨是为地球物理数据建档,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参与和支持有关国际计划。因此,它的收集范围除观测资料外,一次和二次交换情报资料亦应列入收集之列。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拟建交换情报库,并与有关交换情报检索系统联网。

数据库的建立必须与现代化的数据通信手段相配合,才能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数据库的重要作用。因此,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将积极推动数据库网络建设。首先,推进在其挂靠单位区域网建设,然后逐步向WDC-D联网过渡,最终实现与WDC其它中心的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