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分布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分布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8361

标签:

摘要: 植被区系 茂兰在植被分区上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植被除少量藤刺灌丛和灌草丛外,均为发育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原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一种非地带性的植被,为稳定的土壤一地形顶极群落。区系成分较为复杂,既有温...

植被区系

茂兰在植被分区上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植被除少量藤刺灌丛和灌草丛外,均为发育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原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一种非地带性的植被,为稳定的土壤一地形顶极群落。区系成分较为复杂,既有温带性质的科属,又有热带性质的科属。建群植物为北温带分布式的鹅耳枥属、槭树属、榆属;东亚分布式的化香属、青柄栎属;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式的石楠属;泛热带分布式的朴属、榕属;热带亚洲分布式的山胡椒属;热带亚洲一美洲分布式的木姜子属;热带亚洲一大洋洲分布式的樟属;旧世界热带分布式的海桐花属、黄皮属、木莲属、黄梨木属以及中国特有掌叶木属等,主要建群种为圆果化香、青桐栎、樟叶槭、黄梨木、云贵鹅耳枥、齿叶黄皮、掌叶木、圆叶乌桕、朴树、菱叶海桐、香叶树等。

植被类型

茂兰的自然植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青桐栎、化香林,化香、黄皮林,化香、荚莲林,掌叶木、槭树林,栲、杜英林,荚莲、鹅掌柴林,梧桐、青柄栎林,紫树、山胡椒林,栾树、槭树林。

2.针阔叶混父林:黄杉、化香林,黄杉、华南五针松、乌柄栋林。

3.竹林:黔竹林。

4.灌木林:香叶树、圆果化香灌木林,欞木灌木林,全缘火棘灌木林,紫珠、南天竹灌木林,盐肤木、香叶树灌木林,櫃木、盐肤木灌木林,紫珠灌木林。

5.藤刺灌丛:火棘、小果蔷薇、悬钩子灌丛,冻绿、老虎刺灌丛,南天竹、三叶木通、金樱子灌丛。

6.灌草丛:蕨、楼梯草灌草丛,五节芒、珍珠茅灌草丛,扭黄茅、蕨灌草丛,扭黄茅、莎草灌草丛,五节芒、扭黄茅灌草丛。

植被生态分布

茂兰植被中的灌木林、藤刺灌丛和灌草丛,是喀斯特森林顶极群落逆向演替中不同阶段的表现,主要是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其分布基本是以村寨为圆心的1~2km半径范围内,且多在坡下部和洼地中。灌木林主要是因为长期樵采退化形成的,藤刺灌丛和灌草丛是受经常性火烧和长期放牧形成的。特别是灌草丛,即使停止人为干扰,也很难再重新恢复正向演替。

原生性喀斯特森林,由于地貌类型组合和地形坡位的不同,导致生态环境的差异,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顶极群落的配置格局。在无明显垂直带分异的情况下,山顶、山脊两侧分布着华南五针松、短叶黄杉、翠柏、黄枝油杉等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局部地形平缓,具有土壤堆积条件的地形部位,如鞍部、垭口,常有以丝栗栲、杜英为主,面积较小的常绿阔叶树为优势的片段。绝大部分地段包括不同坡位、洼地、漏斗底部等发育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主要植被类型

1.青柄栎、化香林:广泛分布于坡中下部至中部一带,多见于阴坡、半阴坡,但在山脊或漏斗底部也偶见分布。海拔在550~950m,坡度30°左右。林内土壤少,岩石裸露率高。乔木第一亚层高8~17m,胸径7~40cm,盖度0.6,以落叶高大乔木圆果化香和常绿乔木青栎占优势,一般高度在15m,胸径20cm。此外,还有圆叶乌桕、云贵鹅耳枥、小果润楠、细叶青相、小叶朴等,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0000株,组成树种20~25种。乔木第二亚层,高3~8m,胸径2~8cm,盖度0.65,多为常绿小乔木,以菱叶海桐、光叶槭、小花株木、薯豆等较多,密度不大,每平方千米仅120000株,组成树种25~35种。灌木层多为贵州悬竹层片所代替,高1.0~1.5m,盖度0.50。草本层种类较少。

2.化香、黄皮林:该类型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分布面积最大、最广,从靠近漏斗、洼地的底部至山脊附近,整个山体上均有分布,但更多分布于坡中部、上部。海拔在700~900m,坡度15°~40°。林内岩石多裸露,土壤少,较干燥。群落中以圆果化香、化香占有较大的优势,形成相对明显的优势种,重要值多在60~80,居乔木第一亚层;其他树种相对较低,均在20以下,多居第二亚层,以齿叶黄皮占优势。且种类组成复杂多变,除化香、齿叶黄皮外,构成乔木层的其他种类因所处具体地形、水热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而有较大变化,600m2内乔木层种类有30~40种,900m2内有40~60种,最高达76种之多。重要值较大的一些种是:云贵鹅耳枥、多种海桐、黄梨木、朴树等,多是一些耐旱嗜钙的种类。群落中常绿成分与落叶成分在种类上大体相等,但落叶树种,特别是喜钙耐旱的一些落叶树种,其生长远较常绿树种为好。乔木第一亚层,高7~16m,胸径8~20cm,盖度0.70,构成群落的主体为圆果化香或化香,一般高10~16m,胸径10~20cm,其他种类不多,约10余种,多为落叶成分。乔木第二亚层髙3~7m,胸径3~9cm,主要为齿叶黄皮、菱叶海桐、光叶槭、黄丹木姜子等,组成种类20~30种,但密度不高,为每平方千米150000株,以常绿成分稍多。灌木层多为乔木层的幼小个体。草本层中蕨类植物较少。藤本很少,偶见少量的菝葜、清江藤等。

3.栲、杜英林:该类型是茂兰喀斯特森林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栲属树种是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常因种类不同,形成各种类型的栲树林。在喀斯特地区,尽管也有栲树分布,但很少形成群聚,而是作为一些群落伴生树种,这与栲树自身的生态习性和环境的恶劣有关。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局部地段却有栲树林分布,尽管其分布面较窄,栲树作为建群种并不是十分突出,但仍不失为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存在,反映了喀斯特森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着相同的起源。

4.黄杉、华南五针松、乌裥栎林:该类型只分布于海拔800~1100m的山脊和山顶一带,坡度0°~20°,向下伸不过50m,是针叶树与阔叶树在长期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地竞争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针阔叶混交林,与黄杉、化香林一起,组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中的针阔叶混交林类型。因所处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岩石裸露率极高,气温变化强烈,风力大,蒸发快,故树木生长缓慢,树体矮小粗壮,组成树种较少,有30余种。乔木第一层高仅7~11m,胸径5~33cm,以短叶黄杉、华南五针松、南方铁杉等暖性针叶树种形成建群种。另散生有翠柏及一些阔叶树种,如细叶青裥、乌柄栎、荔波鹅耳枥、金江槭等,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000株,组成树种10~15种。第二亚层高3~7m,胸径1~8cm,因受环境影响,林木长势不良,但密度大,达每平方千米400000株,以乌裥栎.多脉鹅耳枥、细叶青裥、宜昌木姜子、海桐、全缘火棘及一些针叶树,组成种类30余种。灌木层多为乔木层幼树,尤以短叶黄杉、金江槭为多,另分布有较多的贵州悬竹,高50~100cm,其他灌木种类有粗轴荛花、火棘、亮叶鼠李等,数量稀少。草本层种类少,盖度低,多为莎草科的长梗苔草,无蕨类植物。藤本极少,偶有光叶崖豆藤、鸡血藤等。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