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先后发生两次市制改革和一次坊制改革

我国封建社会先后发生两次市制改革和一次坊制改革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3 编辑:zhangxiang 浏览次数: 3914

标签:

摘要: 相关链接 第一次为春秋战国之际,改革奴隶社会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宫市”之制,使之转化为封建城市各阶层居民服务的公共交换场所。这次改革的中心内容为改变市的性质,以适应因社会制度变革,而引起城市性质转化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制度上,则将“市”由依附于宫的“后...

第一次为春秋战国之际,改革奴隶社会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宫市”之制,使之转化为封建城市各阶层居民服务的公共交换场所。这次改革的中心内容为改变市的性质,以适应因社会制度变革,而引起城市性质转化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制度上,则将“市”由依附于宫的“后市”,改变为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相应地扩大市的规模,调整市的规划位置,给它在城市总体规划结构中所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第二次改革发生在北宋末南宋初。这次改革重在扩展市场领域,将集中市制,扩大而为遍布全城的庞大城市商业网络体系。市的性质虽未变,但“市”的概念却已更新,由城市的独立功能分区,演进而为覆盖全城的城市商业网。使市得以更有效地发挥其繁荣城市经济、便利城市居民生活的职能以满足其时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这两次改革是具有其延续性的。如果说,第一次改革是确立封建城市市制,以满足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需求。那么,第二次改革则是进一步革新和发展此制,使封建城市的市制得以承担促进商品经济向更深层次演进的历史任务。

就城市规划论,第一次改革实不过为城市分区结构的调整,对总体布局并未形成重大影响。第二次改革则不然,由于带动坊制改革,并为健全商业网组织的配套布署,致对城市规划影响至深。不仅分区规划发生显著变化,且革新了城市总体规划格局。城市风貌也因打破市垣、坊垣重重分割阻障,而焕然一新。尽管第二次改革重心在市,但因波及面广,从分区到总体,几无不关联,所以也可视为一次城市规划的革新,其意义是颇为深远的。

第二次市制改革,因市肆大举入坊,从而打破旧坊制,可见坊制改革实不过是市制改革的副产物。我们知道,奴隶社会都邑的“里”,原本农村居邑移植而来,依然保持了农村邑的本来面目。在奴隶社会里,为了强化对农业奴隶的管理,农村的居邑均采取封闭形制。都邑为防民,亦因袭农村“邑”的形制来规划闾里,并运用传统经验强化对都邑居民的管理。因之,都邑的居住区诚不过若干小型城堡式农村邑的聚合体而已。这种“里”(坊)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中期末叶,城市居民实仍依旧聚居在奴隶社会农村邑的状态中。此番因市制改革,而推动了旧坊制改革,从此,彻底摆脱了农村古典邑形制的约束,清除了城市聚居生活中农村邑的阴影,使城市聚居形态得以实现真正的“城市化”。就这点而言,这次坊制改革确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综观上述,足以概见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它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市坊面貌,而且更推动了整个城市规划的革新。从此,我国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