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影响

中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影响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204

标签:

摘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影响 相关链接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系统整理分析长江上游各水文站较长系列的泥沙资料和流域内典型产沙地区产沙要素资料,得出金沙江和嘉陵江来沙量分别为宜昌站输沙量的46.7%和30.9%,系长...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系统整理分析长江上游各水文站较长系列的泥沙资料和流域内典型产沙地区产沙要素资料,得出金沙江和嘉陵江来沙量分别为宜昌站输沙量的46.7%和30.9%,系长江上游泥沙来源的主体。以输沙模数为指标,可将长江上游沙源区分为轻度产沙、中度产沙、强度产沙和烈度产沙区4类。

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资料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2.2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4.6%,年土壤侵蚀量24亿t。其中,水力侵蚀面积56.97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6%。长江流域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为辅。流域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约占全流域的98%,尤以上游地区严重。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2万km2,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t,分别占全流域62.3%和66.7%,并集中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赤水河、三峡库区和汉江上游。

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干流和支流的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但由于水土保持措施和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的拦沙作用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中游宜昌等站的输沙量呈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无单向增加或减少的趋势。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中游干流及洞庭湖出口站年径流量无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年输沙量则均呈递减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明显。上游1991〜2007年与1990年以前相比较,嘉陵江在来水量减少不多的情形下,输沙量大幅度减少,北碚站多年平均来水量与输沙量分别减少147亿m3和1.09亿t,减幅分別为21%和77%;干流寸滩站来水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减少L65亿t,减幅为36%。三峡水库蓄水前,宜昌、汉口和大通站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4.92亿t、3.98亿t和4.27亿t,蓄水后的2003〜2007年宜昌、汉口和大通站的输沙量分别为0.667亿t、29亿t和1.58亿t,减幅在63%〜86%。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水库内水流变缓,泥沙发生淤积,进人水库坝下游的泥沙大幅度减少。三峡工程2003年6月初期蓄水运用后,大量泥沙在水库内淤积,水库排沙比为40%左右,宜昌站2003〜2005年平均年输沙量为0.91亿t,相当于蓄水前1991〜2002年平均值的23.2%,年径流量为4277亿m3,相当于1991〜2002年平均值的99.8%。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小,坝下游河道发生冲刷,宜昌至监利河段含沙量沿程增加。干流朱沱站年均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约偏小37%,干流寸滩站年均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约偏小50%;主要支流嘉陵江北碚站年输沙量约偏小78%,乌江武隆站年输沙量约偏小68%。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宜昌站年均输沙量仅为蓄水前多年平均值的12.4%,长江上游泥沙输移及其时空分布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