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蜀汉的国都

东汉时期蜀汉的国都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815

标签:

摘要: 概况 规划的若干问题 概况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继承汉统。于是便以成都作为蜀汉的国都。 成都原本东夷蜀王所治,周慎王五年秦灭蜀,为秦所有。周赧王五年,张仪及张若建成都城,周回十二...

概况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继承汉统。于是便以成都作为蜀汉的国都。

成都原本东夷蜀王所治,周慎王五年秦灭蜀,为秦所有。周赧王五年,张仪及张若建成都城,周回十二里,此实成都建城之始。

秦成都城为城廓并列形制,城在东称“大城”,廓在西称“少城”。张仪先筑“大城”,继之张若又筑“少城”,附于“大城”之西,致二城形成并列之势。秦时郡治府舍及其他官舍均在“大城”,官吏居里亦聚集于此。“少城”则主要为市廛及一般民居,成都县治亦置“少城”内。

成都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加之秦人的经营,不仅地区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工商业也日趋繁荣。我们从秦人规划成都市肆一如咸阳之制,即足以概见其时城市经济所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水平,实已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圈的中心城,在秦代城市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进入西汉,成都不仅城市经济又有新的进展,而且城市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孝文帝末年任命文翁为蜀守,他曾在成都创立学校,培育人材,对发展文化,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了适应成都城市发展的需求,武帝元鼎二年曾扩大城址,并开辟十八廓门,以利对外联系。东汉承西汉之旧,虽成都更加繁荣,但城之规模、形制以及基本规划格局,尚无显著变化。

东汉晚年,群雄割据纷争。就当时全国政治形势而言,中原已为曹操控制,江东亦属孙权所有,唯荆益一带地方势力较弱。故诸葛亮为刘备策划,以益州为基地,兼控荆州,外联孙权,争夺中原,光复汉室。刘备正是实施这一战略,而建蜀汉,奠都成都的1

规划的若干问题

以上说的,是蜀都成都的一些有关概况。现拟就蜀汉城市规划若干问题,试探讨如下:

1.据左思《蜀都赋》的记述,显见当时成都城市的总体布局,是秉承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和城廓分工规划概念的传统而设计的。这种规划格局秦汉时即已形成,蜀汉不过继承前代基础,随时因势略加调整而已。“大城”系内城,宫居城中,故内城当为城市政治活动区。“少城”乃外廓,市廛所在,应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2.就“大城”布局而言,宫是主体分区,也是整个成都城市全盘规划结构的中心。居城中高爽之地,位于武担山之南。主要官署及益州州治均在“大城”,权贵府第亦聚集于此,城中闾里,划分整齐,“比屋连甍,千庑万室”(《蜀都赋》h这些分区,都是环绕宫廷这个中心而布署的。

3.“市”是依附于“大城”之外廓——“少城”的主体分区。“市”为集中市制,“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蜀都赋》),规模颇大。民营手工作坊及工商业者居住区,均布列在“市”的周围。成都县治亦设在廓内,故“少城”中还有官署区。

4.城外有官府作坊区,如“少城”南门外夷里桥之锦江南岸道西之织锦作坊区——“锦官城”,以及其西之制车作坊区——“车官城”,都是颇具规模的官营专业作坊区。

5.廓(“少城”)南门外尚有市,在跨郫江之“市桥”处,称“州市”,为各族人民交易场所。

6.成都城外东、西、南、北四面均建有驻军营垒,皆筑有城,以为拱卫。这些营垒,当是城市城防区。

7.西汉文翁创立的文学讲舍石室,在城南检江夷里桥北岸道东。东汉又于夷里桥南岸道东建郡学。蜀汉因之。可见其时成都文教区,当在城南近郊。


  1. 资源来源: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