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洞庭湖

中国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洞庭湖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980

标签:

摘要: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洞庭湖在整个历史时期变化最剧烈的阶段。湖区面积从6000平方公里萎缩至不到3000平方公里,据1974—1978年实测,洞庭湖湖泊面积为2691平方公里;1997年为2625平方公里。其主要原因在于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从此荆江四...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洞庭湖在整个历史时期变化最剧烈的阶段。湖区面积从6000平方公里萎缩至不到3000平方公里,据1974—1978年实测,洞庭湖湖泊面积为2691平方公里;1997年为2625平方公里。其主要原因在于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从此荆江四口(包括太平、调弦)分流,荆江泥沙的45%通过四口排人洞庭湖区。根据实测资料,19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的藕池、松滋两口,使涌人洞庭湖的泥沙增加三倍之多。由于泥沙成倍的增长来自湖区西北部,因此湖盆西北部水下三角洲首先迅速加积,成为陆上三角洲,位于华容、安乡之南,时人称为“南洲”。“南洲”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速度甚快,自1825年至1949年的124年中伸展了57.5公里。

三角洲一旦露出水面,即被筑堤围垸开垦。1894年置南洲厅于乌咀,1897年迁厅于今南县治。1912年改厅为县。19世纪后期,西部湖区大半被游塞,东部湖区也显著缩小,淤出大片沙洲。而南部湖区因北面水体南浸,沅江、湘阴二县的堤垸不断地溃废,原有小湖群逐渐合并为今南洞庭湖。

20世纪以来,四口继续将大量泥沙排入洞庭湖,加上人工堤垸的增多,1961年以来不断地围湖造田,自1969年至1979年,湖区堤垸数为278个,耕地面积为868.7万亩。洞庭湖终于明显地被分为东、西、南三大部分。目前西洞庭湖区在四口三角洲向南延伸与沅澧三角洲迅速会合,已基本淤积成陆地,仅存空名,其趋势将最终游成陆地。东洞庭湖区自然消亡的趋势也十分明显,现今东洞庭湖湖面东西宽不过10余公里。南洞庭湖区在四口三角洲向东南延伸的情况下,大量北水南浸,湘资三角洲前缘不断沉溺,堤垸溃废,弃田为湖,小湖合并为大湖,湖区在迅速扩大之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洞庭湖的淤积也逐渐严重,这是西洞庭湖淤塞的必然结果。

近百年来,洞庭湖经历了一个不断淤塞萎缩,逐渐步向消亡的过程。其速度与日俱增:19世纪的后70年,面积萎缩了600平方公里;20世纪前50年,又萎缩了1050平方公里;而后50年洞庭湖泥沙淤髙1米多,泥沙淤积又加速了围垦,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4 350平方公里缩减为1978年的2691平方公里,仅为1825年的45%。近40年萎缩的面积竟达1 660平方公里,其速度恰好与50年代以前的一百多年的狱积进程相等。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