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之三山五园

北京历史之三山五园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0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612

标签:

摘要: 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有一片泉泽遍野,群峰叠翠的地方,从十一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八百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多公顷。在这些皇家园林中,最著名的就要数“三山五园”了。 “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

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有一片泉泽遍野,群峰叠翠的地方,从十一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八百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多公顷。在这些皇家园林中,最著名的就要数“三山五园”了。

“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再加上东边的畅春园和圆明园,就是所谓的五园。如此集中的皇家园林为世所罕见。这主要还是得力于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北京作为京城的人文优势。在北京的西北郊,素有“神京右臂”之称的西山,峰峦连绵,自南趋北,余脉在香山的部位兜转而东,远远拱列于北京的西北面。在它的腹心地带,两座小山岗双双平地突起,这就是玉泉山和万寿山。它们附近泉水丰沛,湖泊密布,形成有如江南的优美自然景观,这在华北地区是不多见的。

早在辽、金时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行宫别苑的建置。但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修建北京的城池和城内的皇宫。这里真正成为皇家独占的宫廷园囿,还是清王朝兴起以后的事。清朝的皇帝们十分热衷于园林的建设,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基本奠定了京城皇家园林的建设格局和规模,“三山五园”就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三山五园” 中建造最早的是畅春园,它于康熙二十九年(即1691年)建成,位于今天的北京大学一带,是在明代私家园林的旧址上修建的。今天我们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还依稀可以找到一些旧日园林的痕迹。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以及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的园子,它的位置在畅春园以北约一里外的后华家屯,这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面积约六百亩。1722年,雍正即位,他在圆明园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全园面积增至原来的六倍,达三千余亩。

到了乾隆年间,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一百年,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乾隆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康熙、雍正年间兴建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和静宜园。其中,他对圆明园不遗余力地改造,不仅使圆明园成为举世瞩目的园 林瑰宝,更为日后“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乾隆即位后,对京城西北郊原有的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 其中圆明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乾隆在圆明园的旁边修建了两座附园,东面的是长春园,东南面的叫万春园,这三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五千二百余亩。我们今天讲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包括长春园和万春园在内的。

到了乾隆十四年,也就是1749年,在北京的西北郊一带,已由东向西建起了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四座大型皇家园林,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于是乾隆把目光锁定在了玉泉山东面的一座小山上。

这座山因其山形似,所以人们叫它“瓮山”,在它的南面还有一个大湖,被称为“瓮山泊”。瓮山泊明朝时又改称“西湖”。乾隆看中了这里山水相依的环境,决定在这一山一湖的基础上建造一座新的园林,并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皇家园林区。在这座新园林开始兴建的两年后,正赶上乾隆母亲的六十寿辰,乾隆准备把这里作为给母亲祝寿的主要场所,于是他在加紧建园工程的同时,还把瓮山改名叫万寿山,把西湖改成昆明湖,又将这座园林命名为“清漪园”。

但是,由于工程浩大,乾隆母亲的寿辰都过了,清漪园还没有完工,直到1764年,清漪园才最终建成,前后共用了十五年。至此,北京历史上的 “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正式形成了。与当时南方多为私人所有,讲究小巧雅致的江南园林相比,“三山五园”在整体建筑风格上更注重宏大辉煌,处处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

然而,就是这样一片规模宏大、如诗如画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却惨遭英法侵略者的洗劫,无数雕梁画栋在大火中化为瓦砾废墟,盛极一时的三山五园由此沉寂了下来。直到1886年,在荒弃了二十多年的清漪园废墟上,忽然又出现了一支施工队伍,原来他们是奉皇太后慈禧之命,来这里重建一座皇家园林,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颐和园。虽然颐和园的规模比当年整个皇家园林区要小得多,但从它的身上,我们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那时“三山五园”的宏伟气魄。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