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鸟戴环志

给鸟戴环志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5172

标签:

摘要: 认识环志: 环志不是“瓶中信” 环志是什么?为什么要给鸟戴环志?鸟类环志与环境保护有着怎样的关系?任何一位刚刚接触环志、喜爱鸟、关注环境的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环志是一种标志、一种记号。鸟类环志是利用金属或彩色塑料环将野生鸟做标记后放飞,通过观察及回收记录,...

认识环志:

环志不是“瓶中信”

环志是什么?为什么要给鸟戴环志?鸟类环志与环境保护有着怎样的关系?任何一位刚刚接触环志、喜爱鸟、关注环境的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环志是一种标志、一种记号。鸟类环志是利用金属或彩色塑料环将野生鸟做标记后放飞,通过观察及回收记录,研究鸟类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人类面对自然资源,一是保护,二是利用。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首要的前提是认识、了解它。否则,保护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会流于空谈而难以见到成效,利用也难免因违反科学而难逃糟践、损毁甚至是破坏自然带来的罪与罚。对于鸟类资源当然也不例外。

自然界中的鸟,半数以上的种类是每年往返迁徙于不同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候鸟。因而只有掌握候鸟迁徙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并科学利用。而利用鸟类环志来研究鸟类迁徙等生态生物学规律,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并被普及到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在采访和阅读有关资料中,一些实例使记者对鸟类环志的意义有了更多的理解:二三十年代,日本曾对(树)麻雀进行了十几年的环志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掌握的丰富资料为以后防治(树)麻雀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我国1958年起进行的为期3年的麻雀益害调查,由于缺乏麻雀种群数量扩散的资料数据,未能为后来的防治提出可行的措施;60年代末期,我国某地曾流行“鸟疫”。什么鸟、哪来的、传播的什么病等等,关于这“神秘飞客”的所有“W”始终未能破译。而此时,美国军方早已着手组织候鸟迁徙与流行病关系的调查研究;据国际民航组织前些年的统计,美国每年发生鸟机相撞事件700多起,原苏联1500多起,西欧11国总计年平均发生1524起,平均每起降千架次即发生一次。事件发生之频、损失之巨,促使国际上成立了专门的欧洲撞鸟委员会,聘请鸟类学家专门研究候鸟迁徙规律;我国对朱?的保护世人皆知,被保护的朱?年年繁殖。但那些我们“助产”、“接生”的年轻的朱?们离开母亲后流落何方、怎样谋生、是否还活着?我们无以回答———

许多我们无法在这里详尽道出的实例说明,利用鸟类环志研究鸟类迁徙规律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林生产和航空飞行的安全以及减少、控制疾病流行。根据环志及回收的信息,了解候鸟的迁徙时间、路线、数量、种群关系、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以及与繁殖地、越冬地环境的关系等生态规律,分析其每年的数量变化趋势及环境变化对鸟类种群的影响,还可减少珍稀濒危鸟种保护中的盲目性,为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和鸟类资源保护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其专著中提供了上述资料的我国鸟类学专家张孚允教授认为:鸟类环志从目前来看是光出不进无效益,实际上是投一得万。效益体现在农、林、牧、医、国防、环境等各方面。况且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存环境等一系列潜在的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世界各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巨大人、财、物力从事鸟类环志的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全世界每年环志迁徙鸟千万只,有数十万只鸟被回收,耗资数十亿美元。其中年环志鸟数量最大的要数以美国环志中心为首的北美环志组织,年环志鸟在150万只以上,耗资4.2亿美元。许多国家的研究已从对鸟类迁徙粗浅的了解走向对鸟类迁徙机制、机理和鸟类机体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以及鸟类迁徙与鸟类种群消长规律等理论探讨。将已掌握的鸟类迁徙规律应用于在自然环境中濒危鸟种的保护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探索也在进行。

当鸟类环志的概念在脑中似有似无时,记者总是想当然地将它与淼淼大洋中的漂流瓶做同样的遐想。瓶中信,你指望它何时被人阅读呢?浪漫的寄托,渺茫的期待,实际意义即使存在也只能依赖于神秘的偶然。其实,环志鸟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的回收率,此项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并不那么缥缈难以实现。

实践环志:老师、孩子、

退休职工、老外和夫人

鸟类环志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首先应绝对保护鸟的安全,防止损伤。其次,必须保护正确识别及准确地进行环志记录,还要准确及时地交流环志的回收信息。因此,环志人员应具备鸟类知识并经过环志培训。

在8月23日中午到达秦皇岛鸟类保护环志站的一行12人中,大多数坚持多年观鸟、具备了一些鸟类基础知识,但真正给鸟做过环志的只有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科班出身的几位老师。因而,这次活动,既是帮助秦皇岛鸟类保护环志站搞环志,更是利用这个天然课堂给这些环志新手们上一次鸟类环志的实践课。

当23日晚10点半记者躺到床上时,忍不住念叨起那句上午在火车上读到的“我们和鸟睡得一样早”。其实,紧张忙碌了一天后,此时大家要比归巢的倦鸟还累。许多人都知道,这与带队的赵欣如老师有关。跟着他出来就是累,不过收获也大。就说这一天,上午起早赶火车自不必提,午饭后是简短布置、实地布网、观鸟、晚饭、取鸟、戴环志,最后是一天总结。赵老师是我国第一批环志站(点)之一的北京门头沟小龙门候鸟环志站负责人,从小喜爱动物近乎痴迷。每次观鸟总是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大包小包压满肩头。起初,同行者总是忍不住上前要帮他分担一下,了解了他的脾气后便不再“客气”,只是在后面看着他那被压得越发显得敦实的身影和竞走运动员般的步伐。跟赵老师观鸟,不仅可学到许多鸟类知识,还可学到一种认真、踏实、讲求实效的精神。赵老师说鸟类工作是非喧嚣性的自己心里偷着乐的工作。他非常欣赏业余者拿出专业人员的精神,并从中能享受到一些东西。

鸟类环志主要有这样几个步骤:网捕、取鸟、环志、测量、放飞。开始学布网,觉着并不难,以为做到竿直网正就行了。没想到,其中大有学问,特别是布网环境的选择。一般说来,要选择鸟类经常活动或来回飞翔的地点和途径,如水边、农作物和树林,或灌木丛的

中间地带等。但如果你有专门的环志目标,则必须对你要捕捉的鸟的习性有更多了解,这可是“功夫在诗外”。

下午布的网,晚饭后就有两只鸟来“投奔”,是只红尾伯劳和黑眉苇莺。当晚在驻地室内对它们进行环志时,记者见到了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型号从A至N再加上一个Q的15种金属脚环。其内径从2毫米到26毫米不等,材料为铜镍合金。环面有“PRC—NBBC,环志中心,北京1928信箱”的标记和环型、环号等字样。

从赵老师给大家做的示范看,在用专用钳给鸟戴上环志后,除了要对鸟的体长及鸟的头喙、喙、翅、尾等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外,还要记录鸟的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网捕地点、方法,放飞时间等。即使对于具有一定鸟类知识的人,辨别鸟的性别、年龄也不是一件易事。况且,对于环志新手,握鸟都是个学问,松了担心鸟飞,紧了怕伤了鸟甚至引起鸟的窒息死亡。

经过亲身体验记者发现,如果将鸟类的基础知识先排除在外,单从环志几个步骤的技术讲,从网上取鸟应是最难的了。23日晚蔡益老师从网上取那只黑眉苇莺时,用了不到两分钟,身上被蚊子咬了40多个包。日晒、蚊虫叮咬毕竟还是皮肉之苦,最让新手受不了的是面对鸟缠绕在乱麻般的网中胡乱挣扎、嘶哑鸣叫时的那份焦急。你会突然浑身出汗、手足无措,对自己究竟能否将鸟从网上完好无损地取下产生怀疑。在起初尝到了取鸟的“苦头”之后,有两次巡网时,记者甚至在心中暗自希望网上没有鸟。在一个烈日炎炎的的中午,在鱼塘的网前,一个男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一只鸟的双腿脱离了网的缠绕,旁边原本助战的两个孩子却为是否应将网剪断而与取鸟男孩发生了争执,结果三个孩子就地举手表决。取鸟的男孩坚信自己很快会将那只极北柳莺安全取下,强调鸟重要网也重要,但最终还是以少数败给了另外两个孩子。

这三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是这支队伍中最活跃的人物。你如果知道他们一天为巡网要翻跃几次墙、见到他们通红的脸上流多少汗、手被鸟咬过多少次,就会了解他们对环志是怎样的痴迷。他们不会喊那些环保口号,但已坚持观鸟两三年。对大自然的热爱伴随着年轻生命的成长,一切都显得极为自然。返京前一天的晚上,赵老师让孩子们谈谈对环志的感受,他们先说了一个字———“难”。问还做不做,回答是“当然做!”

一位大家都尊称为高老师的退休职工,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网。在家她经常一个人去颐和园观鸟。她说她这人“个色”,不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整天传达的多是这个得癌了,那个去世了的令人不愉快的信息。闲聊时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提起她见过的鸟,语气、神态令人感动。

在这次环志活动进行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志愿者参加。其中也有外国朋友。美国大使馆的艾坚恩先生还带来了夫人和双胞胎女儿。饭桌上,艾先生对几个中国孩子说,40年前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美国也是捡垃圾。美国的环保运动也是一步一步开展起来的。他的夫人惊讶于我们这么缺少搞鸟类环志的人,表示下次还要来并要求在北京接受培训。

北戴河的此时,并不是鸟多的季节。这次虽然只环志鸟50余只,但涉及鸟种有十五六个。赵老师在总结时强调,环志数量是一方面,但质量应是第一位的。

有雄厚塔基才有入云塔顶

中国鸟类环志工作起步于80年代。标志是1983年环志人员首次使用全国统一标准的金属环,在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环志了斑头雁。此前的1981年3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保护候鸟的国际双边协定在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间签订。同年11月及翌年10月,“全国鸟类环志办公室”和“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相继建立。

十几年中,经过鸟类环志工作者的努力和鸟类爱好者的支持,我国共环志鸟类310种115267只。回收到境内外环志鸟113种731只。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证实了一些以往对鸟类迁徙规律的猜测并了解到许多未曾了解的鸟类生态学信息。

然而,丹麦鸟类学家马尔顿逊首次利用环志标记候鸟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环志工作的开展,较之周边国家的日本(1924)、原苏联(1915)也迟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所形成的差距是显而易见并一时难以消弥的。在拥有鸟类多达1244种,其中565种为迁徙候鸟的中国,鸟类环志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或仅在局部地区少量开展。无论是环志站(点)的设立、参加环志的人员,还是环志鸟的种类都与我国国土面积的辽阔、鸟种的丰富及地处鸟类迁徙重要通道的地位很不相符,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外鸟类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以秦皇岛鸟类保护环志站为例,虽然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环志万余只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该站仅有的4位工作人员,无一称得上专业出身。刚开始进行环志工作时,连一本像样的可参考的鸟类图鉴都没有。如此人力、物力,使鸟类环志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皇岛那“观鸟的麦加”和“世界四大观鸟地之一”的美誉,是有着6600多公顷森林和50多万亩滩涂沼泽等沿海湿地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1999年底,该市仅沿海地区就记录鸟类409种;世界其他地区白鹳迁徙种群数最高纪录为1000只左右,该市一次就观察记录到2729只———)。

令人忧虑的是,比起全国其他一些环志站(点)来,这里不但不显得逊色,还算相对较好者之一。据了解,在目前全国拥有的60多个环志站(点)中,真正开展环志工作的并不多。许多站(点)形同虚设。全国搞鸟类环志的人员也是少得可怜。绝大部分地区还缺乏鸟类环志与回收记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发达国家从事鸟类环志的专业人员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但他们外围的人很多,即经常有大批的志愿者参加环志活动。以日本为例,其鸟类环志研究在组织上基本是“民办公助,以民为主”。政府的职能是“保证和指导”。其标识室在全国各地的环志、观察、回收等活动,主要依靠民间团体或业余鸟类爱好者。一些人常年业余进行鸟类环志,年环志数量高者可在6000只以上。这些业余人员如同金字塔庞大的底基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尖一样,支持专业研究。别小看这些业余人员,他们中一些人的鸟类学知识,往往超过我们国家的专业人员。

由于国力、教育、国民素质、科学普及、政府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因素,我国以往鲜有业余观鸟爱好者。长期以来,环志工作吸收大批业余志愿者参加只能是可望不可及之事。近几年,由民

间环保人士积极倡导的野外观鸟活动在北京兴起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质量并对鸟类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使更多的业余爱好者参与鸟类环志工作成为可能。

环志工作有了众多的业余者参加,规范、秩序是个重要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鸟类环志管理(暂行)办法》对鸟类环志者的资格认定、许可发放、环志用品的管理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按照此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鸟类环志活动的人员必须同时具有鸟类环志证和鸟类环志许可证。前者表明持有者具有独立环志鸟类的资格,后者限定了持有者所从事环志活动的时间、地域、鸟种。另外,在我国境内进行鸟类环志,必须使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统一配发的鸟环或彩色标记。严禁使用其它任何形式的鸟环(包括国外鸟环)或标记物。据悉,对鸟类环志资格的审定和许可的申办工作最近将重新启动。

结束的话

环志工作是一项耗时长、见效慢、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基础性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如果我邀您同行,请不要将其理解为仅仅是收集数据和资料。如果您有心同往并能慢慢用心体会,您会从中得到难以言传的享受与收获。就记者本人而言,每当与大自然接触,对某个自然现象、某个物种哪怕是增加了一点点新的认识,我都深感以前自己生活得是多么粗心和表面化。世界对于我,还只是冰山的一角。大自然带给我的每一点新感受,都在向我提醒这一点并在我内心激起阵阵波澜。

最后在文章即将结束时,记者向全社会恳切呼吁:如果有一天您得到了戴有环志的鸟,它还活着,请将捕获的时间、地点、环号等记录下来,寄给北京1928信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收。同时请您立即将鸟戴着原环标放飞。如果鸟已不幸死亡,请您将鸟环取下,与干后的鸟皮或头、尾、翅等同时寄给鸟类环志中心。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