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的主要影响

古代科举制的主要影响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5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21696

标签:

摘要: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存在1300多年,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存在1300多年,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经过层层的考试选拔,相对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养,从而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科举考试,士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权力再分配的问题,相应地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便于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有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极为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在。

(二)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这就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而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气。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孺家思想的教育,从而巧妙地将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重新将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统一的科举考试内容必然促使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科举考试中设有明法、明算、道举、武举,还有名目繁多的制科,这就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范围,对于扭转封建教育中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容许平民子弟参加。进士科考试重在考诗赋和时务策,这比单纯地要求背诵经典,较有利于检验人的才能。与同时期的世界各国相比,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远远地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西方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逐步推行文官考核制。

科举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科举制从隋唐到宋朝期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就日趋明显,最终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被社会所淘汰。科举制的消极作用表现为:

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学校生徒离散,校舍陈旧,学业荒芜,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冲击作用。

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评分时,主观随意的因素往往影响着评分的客观性。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