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洞庭湖的演变过程

我国洞庭湖的演变过程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8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209

标签:

摘要: 洞庭湖 相关链接 洞庭湖 洞庭湖自全新世中期(6000aB.P.)形成以来的数千年间,历经了几涨几落。在19世纪中叶(1825年前后),仍是一个面积达6000km2 余的浩淼大湖。但自荆江的藕池口和松滋口形成以后,原由沦口和景口二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

洞庭湖

洞庭湖自全新世中期(6000aB.P.)形成以来的数千年间,历经了几涨几落。在19世纪中叶(1825年前后),仍是一个面积达6000km2 余的浩淼大湖。但自荆江的藕池口和松滋口形成以后,原由沦口和景口二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腾而下,夺流改道,迫使湘江、资水、沅江、灃水四水改道,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水系格局。“四水”和“四口”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形成“八水扰洞庭”的局面,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亦是洞庭湖近百余年来迅速萎缩的关键所在。

长江泥沙从“四口”南泻洞庭湖,由泥沙淤积而形成的三角洲不断地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加速了湖泊洲滩的发育和扩大,继之而来的是围垦的恶性膨胀,大小垸堤鳞次栉比。据载,清代围垸总数计1006座,加上明代以前所建的88座,至清代末期洞庭湖总共有堤垸1094座。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有沙洲面积17.9万hm2 。此时的洞庭湖洲滩广袤,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滩地发育系数高达0.4左右。据实际调查,1961年的沙洲面积为14.24万hm2 ,1970年沙洲面积为15.77hm2 ,1980年沙洲面积为22.2万hm2 。又据1951〜1987年泥沙资料分析,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沙量为1.3000亿m2 /a,多年平均出湖沙量为0.3374亿mVa,湖盆年淤积量为0.9521亿m3 。据此推断,洞庭湖年平均淤积厚度为3.7cm,37年湖盆平均淤高1.37m。与此相对应,洞庭湖面积急剧萎缩,由1825年的约6000km2 缩减至1896年的5400km2 。20世纪50年代是洞庭湖的围垦高潮,围垦面积达1509.70km2 ,总围垦面积达2537.74km2 ,洞庭湖退化成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历

表1洞庭湖面积、容积变化

年份

 

时段/年

 

数值/km2

 

湖泊面积

年变率/%

数值/亿m3

湖泊面积

年变率/%

变值/km2

 

 

变值/亿m3

 

1825

71

6000

-600

-8.45

 

 

 

1896

36

5400

—700

-19.45

 

 

 

1932

17

4700

-350

-20.60

 

 

 

1949

5

4350

-435

87.00

293

 

 

1954

4

3915

-774

-19

268

-25

-5.0

1958

13

3141

-321

-24.70

228

-40

-10.0

1971

6

2820

-80

-13.33

188

-40

-3.08

1977

7

2740

—49

—7

178

—10

-1.67

1984

9

2691

-66

-7.3

174

—4

—0.57

1995

 

2625

 

167

—7

-0.78

时仅130余年。目前,洞庭湖的洲滩正以每年40km2的速度淤涨,致使洞庭湖湖盆面积萎缩,容积相应减少,调蓄功能不断下降。据1998年长江大洪水之后调查,是年长江洪水造成洞庭湖洲滩、草滩淤积厚度一般达到10〜15cm,最大淤积厚度在30cm以上,估计淤积量约1.2亿m3 。在泥沙自然淤积和围垦的双重影响下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在逐年减少,1995年仅为2625km2(表1)。由于湖泊萎缩,调蓄功能降低,以致洪、枯水位不断抬高与降低,水情更加恶(表1)。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