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苏北海岸线变迁

历史时期苏北海岸线变迁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7947

标签:

摘要: 今天在平坦的苏北平原上有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全长三百多公里的范公堤,它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着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的所在。自冰后期海侵,海水深入苏北平原。根据海安县西北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东30公里出土全新世的錬类遗骸,推论距今5000〜4000年...

今天在平坦的苏北平原上有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全长三百多公里的范公堤,它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着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的所在。自冰后期海侵,海水深入苏北平原。根据海安县西北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东30公里出土全新世的錬类遗骸,推论距今5000〜4000年海水可能西进30公里。以后海水后退,在波浪的作用下,泥沙横向运动堆积成岸外的沙堤,今沿范公堤两侧由几条沙堤或贝壳堤组成的带状岗地,即为其时的海中沙洲。以后与大陆并岸,成为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其中著名的有盐城境内的西冈、东冈及其间较短的中冈。据Cl4测定,西冈距今6500〜5600年,中冈距今100年,东冈距今3800〜3300年。东冈上发现了汉代墓葬和战国时代文化遗址,可见东西两条沙冈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东冈在战国秦汉时已经出水,它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比较稳定的海岸线3今里下河洼地(古射阳湖)和运西诸湖都曾是潟湖的范围。据沉积物剖面表明,兴化一带沼泽湖相沉积(厚约2米)以下,便是滨海相粉砂层。

在废黄河北岸平原地带,也有数条沙堤分布,但不及范公堤两侧整齐,堤西有史上存在过的硕项湖、桑墟湖等大湖,亦为潟湖的遗存。硕项湖在南北朝时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40公里。明清时均为季节湖,“夏则潴水,冬为陆地”,是18世纪以后才游成平陆的。地处连云港市的云台山,原为海中一岛,名为郁洲。明时距大陆尚有七里许,18世纪中叶(康熙年间)才与大陆相连。

西汉时盐渎县在今盐城市西北角,为产盐地。南宋时大海在盐城县东500米。北宋以前,黄河长期在渤海湾入海,淮河沙不多,其一大支流泗水,又名清河,是一条水流较清的河道。所以这时淮河口深阔,潮波可以到达盱眙县以上。8世纪在扬州、淮安间修了一条捍海堰,又名常丰塘。不久废圮。11世纪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擇海堰,即今范公堤。由此可见,自西汉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

1128年黄河南侵,以后700余年中,黄河均夺淮入海,使大量泥沙涌人淮河。不过在开始几个世纪里,黄河分由颍、涡、睢、泗诸水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积,送至海口的泥沙不太多,海岸延伸并不迅速。16世纪中叶以后,全河夺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驯治河后,大筑堤防,堵塞决口,出现了由汴人泗、由泗人淮的固定河道,今地图上的废黄河。他采取“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大量泥沙堆积在海口,海岸不断向外延伸。16世纪初黄河在云梯关(今江苏滨海县西南)外入海。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河口在十套以东15公里的八滩以外。1711年(康熙五十年)黄河口北侧云台山与海州间渡口淤平,云台山与大陆相连。雍正间黄河河口已至王家港。18世纪下半叶河口已至七巨港以下贾夹滩、尖头洋一带。19世纪中叶河口已至今大淤尖。

范公堤以东滨海平原外涨的特点是岸外水下沙脊群的裸露和并岸。唐宋时海岸尚在范公堤一线,盐城县城东500米即大海。南宋时东台县富安、安丰附近宽浅海面开始淤积。明代中期以前海岸在盐城东15公里。黄河夺淮后,河口外沙洲迅速生长,最后并陆,使海岸不断延伸。17世纪初海岸在盐城东25公里。19世纪中叶已迁伸至城东50公里。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苏北海岸线开始内缩。首先是废黄河口内缩,最初大约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后内缩,进入20世纪后降至每年内缩400米以下。后修护岸工程,后退渐停,而连云港市以北海州湾仍在齡涨。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