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朝时期造纸业的发展

宋、元、明朝时期造纸业的发展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7322

标签:

摘要: 宋元时代雕版印刷大为发展,造纸业也随之大为兴旺。宋代产纸有几个中心。宋板用纸,以川纸为第一。苏轼《东坡志林》云:“川纸取布头机余经不受纬者治作之,故名布头笺,此纸名冠天下。”越州剡藤纸和嵊县竹纸也名闻天下。藤纸用古藤捣治,坚滑光白,又得力于清澈的剡溪水。故剡县...

宋元时代雕版印刷大为发展,造纸业也随之大为兴旺。宋代产纸有几个中心。宋板用纸,以川纸为第一。苏轼《东坡志林》云:“川纸取布头机余经不受纬者治作之,故名布头笺,此纸名冠天下。”越州剡藤纸和嵊县竹纸也名闻天下。藤纸用古藤捣治,坚滑光白,又得力于清澈的剡溪水。故剡县古藤被砍伐殆尽。竹纸自宋开始出现,苏轼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到处有竹,用竹作为制纸原料,大大丰富了纸的纤维来源,确为一大发明。嵊县产竹,竹纸价低,又不生蛀,南宋竹纸驰誉全国。歙县的贡纸品质俱佳。南宋时江东徽州绩溪纸、池州纸,江西饶州、吉州、抚州所产纸,福建福州的藤纸,建宁的竹纸,均为印家所喜。因为南方产藤、竹,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所以好纸都产于南方。宋人蔡襄说:“今世纸多出南方,如乌田、古田、由拳、温州、惠州皆知名,拟之绩溪,曾不得及其门墙耳。循州藤纸微精细而差黄,蜀笺惟白色而厚者为佳。”

宋元时期竹纸不仅用于书写,也用于印书,其中建本大多用竹纸,除竹纸外,北宋时还用楮皮和草料纤维如稻草、麦秆等混合材料造纸。宋元时造纸原料丰富,纸质上好,竹纸和混合材料纸逐渐取代了以前的麻纸和藤纸。金代造纸业也比较发达,原汉族所居各府州多有造纸坊,然无名品。元代名纸仅限于南方浙、赣。明董其昌说:“元有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英山纸、上虞纸,皆可传至百世。”宋元时期由于印刷业的发展,纸的用途广泛,除了书籍外,各种印刷品繁多,另一种重要用途,即纸币的发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

明代造纸业比宋元更为发达。南北均产纸。北方主要在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多产麻纸,其质量、数量均不及南方明代纸的主要产地,“为江西、浙江、福建,次为蜀、滇,长江以北已衰落。造纸原料不外两大类:曰竹料,以竹丝、竹穰为之,有太史、老莲、玉版、白鹿等名。曰棉料,除竹以外,各种草木之皮如楮皮、桑皮、苎麻、葛藤、芙蓉皮等浸烂,纯取细筋为棉料,通称棉纸或皮纸,利用破衣尤为方便。明代藤纸已不多见,常用者为楮树皮,或作谷树皮,又作构皮,而有的皮纸除大部分用楮皮外,也搀入一小部分嫩竹麻,甚至少量稻草”。此外皖南的宣纸、温州蠲纸、四川薛涛笺均为名产,这些都是唐五代沿袭下来的名产地。据明人屠龙《纸笺》、文震亨《长物志》、方以智《物理小识》等书记载,江西铅山、广信出连 七、奏本纸,临川出小笺纸,浙江常山、南直隶庐州出榜纸,上虞出大笺纸,吴中松江出潭笺,福建邵、建出竹纸。这些纸大都作为贡品,为上层统治者享用。

明代产纸约有一百种,其以产地命名者有:吴纸、衢红纸、常山柬纸、安庆 纸、新安土笺、池州毛头纸、广信青纸、永丰纸、南丰纸、九江纸、清江纸、龙虎山纸、顺昌纸、将乐纸、光泽纸、湖广呈文纸、宁州纸、宾州纸、杭连纸、川连纸、贡川纸等。 其中吴纸,明人以为天下第一。胡应麟评论说:“凡印书,永丰绵纸为上,常山柬纸次之,顺昌书纸又次之,福建竹纸为下。绵贵其白且坚,柬贵其润且厚,顺昌坚不如绵,厚不如柬,直以价廉取称。闽中纸短窄黧脆,刻又舛讹,品最下而值最廉。”又云:“大率闽、越、燕、吴所用刷书,不出此数者。”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2说:“印书纸有太史、老莲之目,薄而不蛀,然皆竹料也。若印好板书,须用绵料白纸无灰者, 闽、浙皆有之,而楚、蜀、滇中棉纸莹薄,尤宜于收藏也。”

明代著名出版家毛晋汲古阁所印书全用竹纸。明代南方造纸已从家庭作坊发展为手工业作坊,规模很大,出现了新的劳资雇佣关系。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