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燕下都的城市总体规划

战国时期燕下都的城市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7-01-0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519

标签:

摘要: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在蓟县,称“上都”。到燕昭王时,迁都武阳(易县),新都称“下都”。《水经注》云:“盖易(水)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下都擅武阳之名。武阳盖燕昭王所城也。”显见燕下都当为燕昭王所经营的新...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在蓟县,称“上都”。到燕昭王时,迁都武阳(易县),新都称“下都”。《水经注》云:“盖易(水)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下都擅武阳之名。武阳盖燕昭王所城也。”显见燕下都当为燕昭王所经营的新都。考古勘探查明燕下都的营建时代,与此亦基本相符。昭王建下都之前,这个地带早在西周就经开发,考古工作在今东沈村以东地段已发现西周人的遗物,可资佐证。

燕下都位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介于北易水(亦名濡水)与中易水之间。西、北环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当其时自上都通齐、赵等国咽喉要道,是燕国南面的重要门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十年代初即开始燕下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多次调查、勘察,特别是六十年代进行的较为详细的勘探和一些遗址的发掘,已初步揭示了燕下都城的基本面貌,为我们研究这座有代表性的战国名城规划,创造了条件。

城介于中易水与北易水之间,随河道屈曲,略呈扇形。由东西两城并列组成,东城为城,西城为附廓,两城均建于战国时代,东城略早于西城。

据考古勘探,东城南垣东段基址长约2210m,西段犹未查明。北垣全长约45!Mm,东垣全长3980m,西垣北段长1630m,南段长3000m。武阳台北尚有一道隔墙,与东、西城垣相联接,横贯东城,将城分隔为南、北两部分。西城南垣西段长1755m,东段不明。北垣曲折呈斗状,全长4452m。西垣全长2680m,东垣即东城之西垣。

从上述东西城之城垣长度,即可概见燕下都城的庞大规模。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