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开启遥感亚米级时代

高分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开启遥感亚米级时代


发布日期: 1970-01-01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437

标签:

摘要: “高分二号”的成功发射 19日11时1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目前中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中国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高分二号”的成功发射,是高分专项...

“高分二号”的成功发射

19日11时1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目前中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中国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高分二号”的成功发射,是高分专项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由中国国防科工局组织实施的高分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一样,都属于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 高分专项首星——“高分一号”去年4月成功发射。它因MH370航班搜救中于印度洋南部海域观测到疑似漂浮物而驰名,本月上旬又在云南鲁甸抗震救灾中“立功”——国内外其他17颗遥感卫星“合作”,获取大量震区卫星影像数据,发现多处滑坡、崩塌、崩滑体和泥石流,对牛栏江堰塞湖水面变化进行监测,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 “高分二号”卫星是该专项的第二颗卫星。它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主要用户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高分二号”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相互配合,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城乡规划监测评价、交通路网规划、森林资源调查、荒漠化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今日托举“高分二号”卫星飞天的是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去年12月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卫星由于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我们对火箭进行了重新组装和多次精细测试,认真检查了各个单机和火箭发动机内部管道。对管道的检查就如同医生给病人做‘内窥镜’一样,这种检查反复进行,从而保证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一颗波兰小卫星。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高分二号任务工程总师马世俊介绍,“高分二号”卫星研制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实现了米级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综合光学遥感数据获取,攻克了长焦距、轻型相机及卫星系统设计难题,突破了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机动、高精度图像定位,提升了低轨道遥感卫星长寿命高可靠性能。

米分辨率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卫星从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观察,能看见1米大小物体的轮廓,绝对能分辨出地面汽车的大小。10米的分辨率只能看飞机大小的地面物体。”马世俊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高分二号卫星系统总师潘腾说,这颗卫星的分辨率达到1米,包括全色成像和多光谱成像,最后用户拿到是彩色成像图片。卫星扫描的幅宽达到了45公里,在全球同类卫星中幅宽也是最大的。

卫星上的照相机如同人的眼睛,对观测地面物体至关重要。“高分二号”上的照相机是新研制的,体积小、重量轻,焦距长达7米。相机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姜海滨说,这个焦距是国内卫星相机焦距中最长的。此外,相机的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等方面从设计到实验、测试、仿真方法都有突破。 “早期遥感卫星用的是胶片,在太空拍照后卫星返回地球,科研人员再收取胶片,洗印成图进行分析。”马世俊说,“高分二号”是传输型遥感卫星,在空中照相后,直接传输到地面接收站,经过数据处理之后就能及时成图。 潘腾介绍,“高分二号”是1米分辨率和大幅宽,所以下传数据量特别大。“我们采用了高速对地传输手段。成像质量取决于从天到地的一系列因素,我们在卫星定位精度、轨道控制精度、系统稳定程度、图像处理方法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工夫。” “就像给相机配支架,给汽车装减震的弹簧板一样,我们给卫星设置平台、给相机支架加阻尼减振装置。太阳能板、陀螺仪会在转动中产生振动,我们采取多种减振技术,吸收转动能量,减少振源,稳定转动部件,从而保证图像质量。”

好卫星还要在天上“待得住”。“高分二号”卫星的寿命将比中国其他卫星有大幅度提高。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 ArcGIS空间叠加——Intersect
  • 矢量数据结构
  • 不同颜色波长的应用
  • 力矩的概念与意义
  • 两点间距离公式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