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裸露半裸露岩溶裂隙溶洞水的分布

中国裸露半裸露岩溶裂隙溶洞水的分布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316

标签:

摘要: 裸露半裸露岩溶裂隙溶洞水 相关链接 裸露半裸露岩溶裂隙溶洞水 裸露岩溶是指碳酸盐岩直接出露于地表,经岩溶作用而形成的岩溶类型。半裸露岩溶是指一些较大的溶蚀洼地和岩溶平原,其上覆盖着较薄的松散层,而且在洼地平原上常出露有岩溶孤峰或岩溶残丘。 由于我国各地...

裸露半裸露岩溶裂隙溶洞水

裸露岩溶是指碳酸盐岩直接出露于地表,经岩溶作用而形成的岩溶类型。半裸露岩溶是指一些较大的溶蚀洼地和岩溶平原,其上覆盖着较薄的松散层,而且在洼地平原上常出露有岩溶孤峰或岩溶残丘。

由于我国各地区碳酸盐岩的岩性、厚度、分布状况、气候条件等的差异,岩溶发育程度有着极大的不同,导致岩溶水的分布也随之而异。位于亚热带气候区的云贵高原、华南一带,气候炎热多雨,年降水量达1500〜2000mm以上,年平均气温20〜22°C,对岩溶发育极为有利,是我国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地区。该地区碳酸盐岩质纯、厚度大、分布面广。如广西自中泥盆统至下三叠统都有碳酸盐岩分布,总厚度达795〜8711m,出露面积占全区40%,以峰丛峰林与溶蚀洼地组合成的地貌景观为主,溶洞发育,有著名的芦笛岩和七星岩,地下河广泛发育,并以地下河系发育为其主要特征。如著名的地苏地下河,据调查其主流及大部分支流都发育在质纯、巨厚的上泥盆统融县灰岩中,由西北向东南流,全程约50km,补给面积达1050km2,河系中岩溶水的径流方式主要是集中水流沿地下河道运动,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通过峰丛洼地底部的落水洞注人地下,暴雨后洪流来不及排泄,往往在下游的洼地造成涝灾;而在旱季又往往出现旱象。其流量变化极大,一般流量大者可达低者的100倍左右,水位变幅35〜100m。

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1000〜2000mm,年平均气温在15〜18°C。碳酸盐岩层分布较广,岩溶亦十分发育,岩溶地貌以岩溶丘陵与岩溶洼地组合形成的地貌景观为主,溶沟、溶槽、溶蚀洼地、溶洞、漏斗、地下河发育。如四川盆地东部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梳状背斜,其轴部多由三叠系灰岩及页岩组成,灰岩被溶蚀成槽谷地形,其上溶洞十分发育,溶蚀洼地成串珠状分布,大者可达数十米。在湖南境内,碳酸盐岩总厚度1120〜5874m,由于地壳间歇性上升,岩溶发育呈多层性,地下河十分发育。

在我国北方,碳酸盐岩类分布也比较广泛,北方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下古生界奥陶系中、下统,寒武系中、上统和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及高于庄组石灰岩、白云岩的溶隙、溶洞之中,特别是中奥陶统石灰岩含水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是北方最重要的岩溶含水层。主要的岩溶形态为岩溶大泉和岩溶山地。岩溶发育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的太行山东、南侧,燕山南侧、辽西、辽东南、豫西、渭北、鲁中南和徐淮等地区,其中以太行山东南侧碳酸盐岩分布最广,且连片分布,厚度也最大,是北方岩溶水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

华北地区从震旦系到奥陶系都有碳酸盐岩分布,厚度达10m以上,虽然气温低,雨量少,不利于岩溶发育,但降水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这个时期正是华北高温多雨季节,因而此时段又有利于岩溶发育。地表岩溶地貌以岩溶山地形态为主,溶洞发育,以岩溶大泉发育为其主要特征。如娘子关泉,以上升泉的形式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峰峰泉群主要由黑龙洞泉、娘娘庙泉等组成;邢台泉群由百泉及达河泉等组成。在鲁南中山地与华北平原接壤处,常有许多岩溶大泉出露,如在济南市附近泉水就有一百多处,故有“泉城”之称,其中以趵突泉最为著名。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