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时期驿道的出现对沿线城镇的影响

宋辽时期驿道的出现对沿线城镇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326

标签:

摘要: 如果从唐末五代频繁使用纵贯华北平原腹心地带的交通为始,至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正式下诏改途宋辽驿道”为代表的这条南北交通线实际上只繁荣了一百八十多年。但就是这不足二百年的时间,对沿线城镇盛衰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出现府州——县——镇(驿、馆)等级系统,特别是以...

如果从唐末五代频繁使用纵贯华北平原腹心地带的交通为始,至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正式下诏改途宋辽驿道”为代表的这条南北交通线实际上只繁荣了一百八十多年。但就是这不足二百年的时间,对沿线城镇盛衰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出现府州——县——镇(驿、馆)等级系统,特别是以大名府、澶州、瀛州为代表的一批地方中心城市地位的上升,更有赖于宋辽驿道之开辟。

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建为北京,一度成为华北平原除开封府以外地位最高的城市大名府的前身就是唐后期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治所魏州,9世纪末叶纵贯华北平原腹心地带的交通往来之频繁更强化了魏州的优势,晋、汴争霸中原,魏博居其要冲,关系河朔之向背。公元年李存勗据魏州称帝,升魏州为东京,同光三年改称邺都,与北京太原府并为次府。后汉乾祐元年改称大名府。北宋时“宋辽驿路”正式确定,大名府为河朔咽喉,前军后屏,常命亲王出镇。为河北路指挥中枢,河北未分东、西路时,经度一路财赋、监察官吏、存问民生的转运使就设在大名府。熙宁六年以后河北路分东、西,大名府为河北东路转运使驻节地,但兼管二路的都转运使一职临时有所设置,仍然选择大名府,也是看重大名府的交通咽喉作用。庆历二年北宋政府建大名府为北京,并出内藏库缗钱十万增修行宫、仓厫、营舍,屯兵十万人,储备可供二年食用的刍粮及器甲五万副。由此时至宋神宗元丰七年七月黄河洪流冲破大名府城,这段时间可能是大名府城市发展最兴旺的时期。

大名府外郭城门旧名曾用与其相邻的县名称谓,如:正东冠氏门,正四魏县门,东南朝城门,反映城市对外交通的方向,这一点同北宋京师开封府外郭城门名称的规律是一致的。又如大名府城南二门曾名“广运门”和“登漕门”,当是与水运码头息息相关,水陆运输之便正是大名府城发展兴盛的生长点。史载北宋“河北州军赏给茶食,以至应接沿边榷场要用之物,并自黄河运至黎阳出卸,转人御河。费用止于客军数百人添支而已。向者朝廷曾赐米河北,亦于黎阳或马陵道口下卸,倒装转致,费亦不多”。为便于转储,大名府还修建了东、西济胜二仓,储粮百万石。河北各地运卖盐钱亦一律储之此地。熙宁新法实行期间曾在开封及全国较大城市陆续设置市易司或市易务,以限制城市豪商的兼并活动,大名府是首批设置市易务的城市之一,也从一个侧而反映这座城市商业活动的繁盛。

大名府城市的衰落期是从元丰七年黄河北流“溢元城埽,决横堤,破北京”,数十万众号叫求救开始的。自那以后,黄河北流多次泛滥大名府城及其附近地区,“宋辽驿路”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被迫改途,大名府城不仅失却水陆交通优势,而且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昔日那座繁盛的城市已被洪流深深地埋在数米之厚的淤泥之下了,明代不得不迁建新城。

由于北宋中后期恩、冀二州屡遭黄河北流泛滥,“宋辽驿道”改辙,城市的后期发展不免受到限制。恩州在唐代曾作为军粮储备之“天下北库”,北宋此职能让位于瀛州,亦表明其优越地位的跌落。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