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海岸线的历史变迁史

杭州湾海岸线的历史变迁史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8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13187

标签:

摘要: 杭州湾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长江口南岸的沙嘴逐渐自西北向东伸展,在到达杭州湾后受强潮影响折向西南,与钱塘江沙嘴连成一片。公元4世纪以前,杭州湾北侧海岸线大致由大尖山向东,经澉浦至王盘山,折东北与柘林、奉贤一 带冈身相连。现今从金山卫至王盘山之间为波涛汹涌的...

杭州湾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长江口南岸的沙嘴逐渐自西北向东伸展,在到达杭州湾后受强潮影响折向西南,与钱塘江沙嘴连成一片。公元4世纪以前,杭州湾北侧海岸线大致由大尖山向东,经澉浦至王盘山,折东北与柘林、奉贤一 带冈身相连。现今从金山卫至王盘山之间为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当时却是一片宽阔的滨海平原。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金山卫滩地和戚家墩海滩及大金山山腰上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春秋至秦汉时代的村落遗址。乍浦南1.5公里许海中,在17、18世纪特大低潮时曾裸露出古代遗址,史称故邑城。据文献记载,应为东汉时海盐故城址。4世纪东晋时王盘山为滨海屯兵处。南北朝时滨海平原进一步开发,公元508年梁朝在海盐县东北境设置前京县,治所约在今金山北麓的金山故城一带。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一条海岸线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

随着长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湾南岸加速淤积,改变了海水动力条件,引起杭州湾北岸的内坍。王盘山首当其冲,首先沦入海中。但就整个平原而言,侵蚀和堆积同时发生。南宋以前杭州湾北部滨海平原以金山以东为轴心,岸线产生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东北部是堆积外涨区,西南部是侵蚀内坍区。唐前期的岸线西起澉浦,东北经望海镇、宁海镇至金山东南约5公里处,折东北与自奉贤、柘林南来的岸线相接。以后随着杭州湾东南潮流的不断冲刷,唐后期金山附近的岸线严重内坍,唐末五代时海潮已紧逼金山脚下,海盐县一带岸线在县东南2.5公里的望月亭附近,而乍浦岸线尚在故邑城之南。宋元时故邑城为巡检司治所。直至12世纪20年代末的南宋初年,杭州湾北岸岸线还保持在西南起澉浦,经望月亭、故邑城至金山南麓一线,向东与长江三角洲的岸线相连,进人南汇县境。

南宋初年开始,杭州湾北岸出现全线内坍的局面,东北部较西南部内坍更速。大约在12世纪50年代金山始沧入海中。最初大小金山之间还存在一小块陆地,称为鹦鹉洲。宋末元初鹦鹉洲已完全消失,金山故城也被海水沦没。元时海盐城 外宁海镇也被海水吞没,海岸距海盐城约1公里,明时仅及250米。15世纪60年代岸线逼近金山卫,南面几无滩地。15世纪70年代以来屡修海塘,岸坍有所控制,塘外滩地渐有扩展,大致与今日相同。杭州湾南岸姚江平原成陆较晚。20世纪70年代在余姚河姆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就同时发现的古生物而论,当时这一地区仍是湖泽分布的水乡泽国环境。成陆不久,地势低洼,距海甚近,故春秋战国时代遗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交接地带。平原的北部成陆更晚。今临山一消:山一上林湖一线北侧的古海塘,始建于北宋 庆历年间。其北的慈溪平原都是后来形成的。12世纪以后,海岸 向外推进很多,涨到大古塘以北8公里,沥海、庵东、观海卫一线,呈凸弧状。13世纪开始发生内坍,至14世纪坍至懈浦、观城、浒山、麦盖山北麓,直至搭夏镇一线,即大古塘所在。以后又不断向外扩展,修筑了一系列海塘,从中可以看出海岸线发展的大势。从后海塘至今海塘约15公里,为近600多年所涨出的土地。第四条塘筑于明成化年间,即15世纪中后期,从第四条塘至海边为8公里。可见16—18世纪外涨极慢。19世纪又开始内坍。20世纪开始基本稳定,以后又外涨约6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修筑了八塘、九塘。

概言之,杭州湾北岸,在4世纪以前主要是向外游涨,4世纪至14世纪一直是内坍,其沙嘴顶点不断向东北移动约40公里。杭州湾南岸海岸除13世纪及其前后发生较大规模的内坍外,其余时间基本属于外涨。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