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16世纪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研究

公元5-16世纪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研究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8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250

标签:

摘要: 本文选择的一个可对比的历史时期是公元5—16世纪末,也就是学术界通常认为的“中世纪欧洲”(MedievalEurope)和“封建制度走向发展的中国”。在这个长时段的前期,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西方都经历了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游牧民族的南下与西进,频繁的政治动乱与战争...

本文选择的一个可对比的历史时期是公元5—16世纪末,也就是学术界通常认为的“中世纪欧洲”(MedievalEurope)和“封建制度走向发展的中国”。在这个长时段的前期,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西方都经历了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游牧民族的南下与西进,频繁的政治动乱与战争,扰乱了农业民族的社会秩序。随着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相继解体,统一的国家制度与意识文化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摧残,东西方大批曾经分别有过百年辉煌的城市均被废弃。欧洲高度发达的地中海古典文明被“北方蛮族文化”所取代,开始经历一个较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低落期;中国经历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轮番内迁,中原人民举族南下,混乱与割据之后,形成近两个世纪的南北政权分立。尽管中华文明也曾遭到摧残,但是文化传承并未中断,而是在迂回容受中缓慢发展。这个类似的历史过程是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对比的第一个前提。

从6世纪末至13世纪,东方的中国摆脱了分裂,再次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杨隋、李唐王朝,百业复兴、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国力强盛、声威远振,可谓到达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极盛有时总是带着衰退的阴影,只不过看其发生的早晚,或许还持续闪烁着强光。短暂的五代十国割据动乱之后,赵宋王朝尽管“积贫积弱”,每每不堪承受周边政权的军事压力,退土保境。而内地的城镇,无论数目还是建筑体量(面积)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时的西欧,交替出现的迁徙民族经过频繁征战,也在人居地原已存在的罗马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完成自身社会形态的过渡,新兴的欧洲封建制国家不断地变换着角色。在遭受蹂躏的土地上,城市再次经历了起源与缓慢成长的过程,只不过有一些承接了前代的遗产。直至11世纪中叶以后,城市才在欧洲重新出现。这个时期东西方社会演化的不同步,造成了东西方城市在发展历程上的时间差与形态上的异质,这个异质是本文所以要进行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对比的又一个前提。

在这个长时段的后期,从14世纪至16世纪末,欧洲发生了几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商业资本的活跃破坏了封建经济,创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西欧人的远洋探险与新航路的发现带来了欧洲人的早期海外扩张和影响;新的阶级与社会关系的改变,推出了新的意识形态;人们从古典文化中寻找到思想的权威,开创了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些不仅带来欧洲城市的勃兴,而且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的城市规划。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明王朝的城市普遍进行过重建,不只是城墙营造材料普遍采用包砖,而且在城市规划与功能结构上,也有意识地朝传统的古典礼制观念复归。

随意举出建址地形差异非常大的城市来比较,意义是不大的。本文一般选择同处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或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河谷丘陵地带的中西城市进行对比。由于中西部欧洲与斯拉夫文化为主的东欧、环地中海的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相比,在文化地理方面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